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进行纳米炭混悬液示踪染色,术后记录颈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情况并与未行示踪染色的患者进行对比,探讨纳米炭混悬液对颈淋巴结示踪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满足入组标准并行相同术式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共计66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纳米炭示踪组(实验组)32例和常规手术组(对照组)34例。实验组所有病例术前1天注射纳米炭混悬液,对照组术前未注射淋巴示踪剂。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施行手术。手术结束后由同一负责人对颈清扫标本进行淋巴结挑检,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检获的总淋巴结数目、实验组中检获的黑染与未黑染淋巴结数目,将检获淋巴结送病理科行病理检查。术后记录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例转移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间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一天注射纳米炭混悬液患者均未发生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3.实验组颈淋巴清扫术中,淋巴结及周边的淋巴管可见黑染,与周围其它组织能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并显示出清晰的分界。4.两组清扫淋巴结比较实验组共检获淋巴结635枚,平均每例(19.84±5.16)枚;对照组共检获淋巴结471枚,平均每例(13.85±3.24)枚,两组淋巴结检获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获的635枚淋巴结中发生转移8枚,转移率1.26%;对照组检获的471枚淋巴结中发生转移6枚,转移率1.27%。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获的635枚淋巴结中包括黑染淋巴结471枚,未黑染淋巴结164枚,黑染率(黑染淋巴结数/检获的总淋巴结数)为74.2%,黑染淋巴结中有6枚发生转移,转移率为1.27%;未黑染淋巴结中2枚发生转移,转移率为1.2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2例患者有6例发生了淋巴结转移,病例转移率为18.75%(6/32);对照组34例患者有5例发生了淋巴结转移,病例转移率为14.70%(5/3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获的635枚淋巴结中直径<2mm的微小淋巴结110枚,黑染96枚,未黑染14枚,平均每例(3.35±1.28)枚;对照组检获直径<2mm的微小淋巴结56枚,平均每例(1.65±0.85)枚,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纳米炭混悬液能黑染淋巴结甚至淋巴管,其良好的淋巴趋向性可有效地对颈淋巴结进行示踪。2.纳米炭混悬液能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淋巴结检获数目,特别是深埋于脂肪组织中的微小淋巴结的检获。3.纳米炭混悬液示踪的黑染淋巴结不能作为是否已发生转移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