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内酯质量标准及其结构修饰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是保证药品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荆芥内酯(Schizonepetin)是从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中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一种单萜类内酯化合物。在以前的药效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荆芥内酯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本论文旨在建立荆芥内酯的质量标准,同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药物杂质研究的概况,并对杂质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技术分析手段进行了总结。2.荆芥内酯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采用药典规定项下各方法对荆芥内酯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包括性状、理化参数、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制定该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药品的稳定性、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荆芥内酯中有关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对荆芥内酯原料药中的有关物质进行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技术(UV,IR,MS,NMR及COSY,HMQC,HMBC等2D相关谱),对分离得到的有关物质进行了化学结构的鉴定。经鉴定,分离得到的 3 个有关物质分别为(-)-Mintlactone(Imp-Ⅰ)、(R)-(+)-Pulegone(Imp-Ⅱ)和(+)-Mentho fliran(Imp-Ⅲ)。对这3个有关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阐述,对其来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的基本结构,为荆芥内酯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我们建立了一种用于荆芥内酯及其有关物质RP-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荆芥内酯样品中荆芥内酯及其有关物质的同时测定。4.荆芥内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以荆芥内酯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 8个荆芥内酯醚化衍生物。同时,对实验室之前合成的4个具有一定抗病毒活性的荆芥内酯酯化衍生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其结构均经1H-NMR,MS确证。5.荆芥内酯衍生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筛选。采用CPE抑制法测试荆芥内酯衍生物在MDCK细胞中对H3N2的抑制作用及在Vero细胞中对HSV-1的抑制作用,总结了各衍生物的构效关系。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制订了创新药物荆芥内酯的质量标准,并对其有关物质进行了结构鉴定,对有关物质的来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为荆芥内酯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荆芥内酯及其有关物质含量的RP-HPLC测定方法,为荆芥内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分析方法。
其他文献
奥林匹克运动是结合体育、文化、教育的国际性盛会,其蕴含的丰富优秀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考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免疫治疗成为攻克癌症的希望之一,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点,例如,CAR-T和PD-1/PD-L1,都是解决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问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获得肾皮质强化程度、肾盂分离宽度及肾实质厚度等指标,以探讨对单侧肾积水肾功能的诊断价值,预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便捷评估肾功能的方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理类型及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PD-1表达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两者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探讨P
目的:通过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尿石症发病情况与骨密度资料,回顾性分析骨密度与尿石症相关性,以期为尿石症的筛查提供线索,为骨密度值发生变化时是否需要
目的:观察通窍明目Ⅳ号与逍遥散分别对肝郁型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疗效差异,为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提供优效方剂。方法:患者选取2019年03月至2019年12月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
目的:探讨初治Graves病合并轻度白细胞减少或肝功能损害是否需要合并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或护肝药物。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初治
盲源分离是指在对源信号及传输过程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条件下,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离出源信号的过程。盲源分离作为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一项新的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
研究目的:临床上,针对以骨性下颌后缩为主要特征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通常将功能矫形作为此类疾病的早期矫治方法。患者通过戴用功能矫治器,改变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由于缺乏频谱资源,如何提高蜂窝网络的频谱资源利用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使系统获得更大的速度和容量。但是,D2D的引入也会给蜂窝网络带来额外的模式选择问题和干扰问题,如何有效的选择通信模式、减小干扰成为提升网络性能的关键。本文以蜂窝系统中的D2D通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