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世后期口语资料看汉语的借用——以《伊索寓言》为中心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词汇是日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作为正式场合用语、生硬的表现及书面语而存在,似乎是一种脱离日常生活的词汇。笔者来日以后,发现日常生活中汉语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认为日语口语中的汉语词汇的应用以及意义变迁等也是很有必要研究的。笔者利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着眼于口语资料丰富的中世(室盯)后期,以“切支丹(天主教)资料”《伊索寓言》为中心进行考察分析。为明确《伊索寓言》中汉语词汇的使用情况,笔者从“数量”和“质量”两个侧面着手进行考察。对“数量”的考察,利用计量词汇论的基本理论,用统计的方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汉语词汇进行定量分析。《伊索寓言》中汉语词汇的不重复词汇总数为973个,总词汇数为2178个。其中使用频度前十位的汉语词汇出现率均在17次以上,总计380个,除去汉语词汇的使用总数2178,只占14.%1。与此相对,只出现一次的汉语词汇有670个,占所有汉语词汇的27.9%。出现次数在三次以内的汉语词汇有1416个,占了所有汉语词汇的25.6%。由此可见,《伊索寓言》中高频度使用的汉语词汇较少,汉语词汇的主体为使用次数三次以内的词语。同时,·将《伊索寓言》与平安时代文学作品、现代口语资料、现代小说、儿童读物、以及出典多有重合的古活字版本《伊一曾保物语》中的汉语词汇进行比较,做定量分析。通过与同一时代及前一时代的作品比较,发现了《伊索寓言》中汉语词汇量相对较多这一现象。尤其是相较于《伊曾保物语》,即使故事内容相同,汉语词汇的使用程度也大相径庭。《伊索寓言》作为天主教教科书,有意识地广泛使用汉语,其汉语使用率与现代儿童读物中汉语的使用率相当。关于汉语词汇质量方面的研究,从音韵、词性,词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伊索寓言》中的汉语词汇,特别侧重于对词义的考察。《伊索寓言》作为寓言,经常通过动物的行为,得出诸多哲理。因此,动物名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瞻焉、狮子、狮子王、野牛”等成为高频度词汇。笔者将这些动物名称从考察对象中排除,主要针对一“不容”一词,作为高频度词的个别探讨进行考察。通过通时的研究方法,与古活字本《伊,曾保物语》进行比较;通过共时的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境,与之前时代的汉文资料《御堂背白韶》及变体汉文资料《今昔物语集》中“不蕃”的词义进行比较,明确了“不蕃”在不同语境下的词义,发现“不蕃”一词没有在和文体中得到广泛使用,明确了其意义的继承。但是,本论只是对《伊索寓言》中的汉语词汇进行了数量方面的概述,质量方面的考察也局限于个别词汇。要对《伊索寓言》中所有词汇有全面的了解,就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和更多的作品比较。笔者今后将对奈良·平安时代的汉文资料、变体汉文资料及和文资料进行考察,和中世后期的“切支丹资料”、“抄物”、.“舞”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伊索寓言》及中世后期资料中汉语的使用状况以及继承情况。
其他文献
20世纪40年代,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部小说先后共有三个全译本在国内出现,译者分别是郑陀和应元杰、张振玉、郁飞。其中,以张振玉的译本最广
提出一种基于无速度传感器运行的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控制方法.为了有效地估计转速和位置信息,构造一种新颖的级联式滑模速度观测器,以解决传统滑模观测采用低通滤波器的相位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重要沟通手段。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样需要翻译这个环节。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外影片大批涌入中国市场,电影字幕翻译作为获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得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大量的国外书籍被介绍进来,中国的翻译史步入第三阶段,即现代阶段。五
《霍比特人》(《哈比人历险记》)是J.R.R.Tolkien的成名作。自面世以来,这部作品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它被公认为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已经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这部作品
自20世纪60年代起,莱辛对于东方神秘主义(苏菲主义)的热衷,赋予其作品新的维度和内涵。她认为,苏菲主义中对自我认识的方式可以帮助现代人找回自我。因此,她刻意使主人公具有
伊迪丝·沃顿是19世纪末美国文坛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沃顿的创作才华和智慧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初露头角了。作为一名多产作家,她的作品风格各异,遍布从小说,诗歌,
《白鲸》是赫尔曼·麦尔维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十九世纪的人类、自然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索被人们津津乐道。《白鲸》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不同的评论对它似乎都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裔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上的常青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其作品多次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
“称名”(номинация)一词源自拉丁语nominatio,指对客观现实、现象等非语言事实进行称谓的过程,并形成与该事物相对应的意义概念。在称名学研究中称名номинац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