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国际化是个由来已久的老话题,走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新世纪之初,开始由协调向趋同转变。会计国际化起源于会计差异的比较与协调,协调意味着矛盾的包容与调和:标准化意味着各种观点的趋同和统一。标准化是会计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标准化过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向单一会计准则进行趋同,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融资、跨国公司等迅速发展,人们对在全球范围内规范和统一“会计语言”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上,2001.年以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m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致力于推动全球会计准则的研制和实施,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①>迅速得到很多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的支持与认可,正在赢得全球会计准则的地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都在向IAS/IFRS不断趋同,截至2006年底,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认可或采纳IAS/IFRS,很多国家和地区直接以IAS/IFRS取代了本国会计准则,全球会计准则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日益变为现实。
透明、可比的高质量财务信息有助于各种市场的参与者形成理性的决策,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可比的财务信息依赖于统一的会计准则。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外国投资持续增加、资本市场逐渐开放,中国正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加快中国会计国际趋同的步伐,实现会计语言的国际通用标准。
会计准则是衡量一个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程度的重要方面。经过不断改革和持续努力,中国初步建立了与IAS/IFRS高度趋同,同时兼顾中国国情,并可单独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对改善投资环境、应对金融市场开放的挑战、加速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进程中树立了中国的形象和地位。虽然中国会计准则和IAS/IFRS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基本实现了一致,但不可否认差距仍然存在。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新准则从形式到内容,从目标到思想,都还有不少值得提高和改进的空间。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执行体系来保障其实现,为促进新准则的有效执行,必须完善和强化中国会计准则执行体系。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会计准则的学习和理解、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衔接、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财务报告的编制、财务报告的审计、财务报告的批准、信息披露的监管与处罚、司法介入、媒体监督等环节入手,层层设防,重组中国会计准则执行系统,提高会计准则实施质量。
会计国际趋同不仅要有趋同的会计准则,更重要的是会计实务的国际趋同,要让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在实务中得到严格地遵循和执行,要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管。会计实务的国际趋同比会计准则的趋同更困难,更复杂。本报告对实现我国会计的全面国际趋同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建议,包括积极推动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观念的国际化、尽快建立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的评估体系、根据国际惯例理顺相关监管法规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IAS/IFRS改革、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会计趋同的成功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