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的空间尺度是指连续雨区覆盖空间范围的大小。它与降水的形成机制和物理过程紧密联系,是降水的一个重要特性。研究降水空间尺度,对更全面掌握降水特征,理解降水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对数值预报模式结果的定量、精细化评估。本文给出了一套定量识别降水空间尺度的客观方法,利用2008-2013年热带降水测量卫星TRMM 3B42降水产品和中国地面与CMORPH融合降水产品进行降水空间尺度的定量分析,研究空间尺度的分布特征和不同时间尺度变率,分析不同空间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并对大气环流模式CAM5在不同分辨率设置下模拟的降水空间尺度进行初步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降水的空间尺度区域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整体来看,空间尺度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海洋的降水空间尺度达600km以上,东部平原地区的空间尺度在440-590km范围内,青藏高原的尺度小于440km。降水空间尺度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空间尺度大值中心基本反映了雨带所在位置,其季节变化与季风雨带的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空间尺度自身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东部地区降水空间尺度在清晨达到峰值而高原南缘降水空间尺度的峰值时刻出现在夜间,高原腹地的降水尺度在午后达到峰值。(2)不同空间尺度降水的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青藏高原地区70%的降水是中-β尺度降水,它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为60%左右。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而言,中-α和中-β降水发生频次相当,对降水量的贡献也较为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区分不同空间尺度的降水事件后,可以更好地识别降水日变化的不同模态:中-β尺度降水主要是热力因子导致的对流性降水,在午后达到降水峰值;而中-α尺度的降水日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3)模式评估结果显示,CAM5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降水空间在我国东部地区与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对应,但是却没有再现出空间尺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模式基本再现了降水空间尺度与地形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模式模拟的降水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雨带的移动,但是空间尺度大值中心的移动时间偏晚且移动较为集中。三种模式分辨率模拟的不同尺度降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升,模式模拟降水得到的空间尺度分布特征更加趋于实际观测结果。其中改善最明显的是高原地区模拟的小尺度降水频次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