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核磁共振成像(MRI),获取未育及产后女性的盆底结构影像数据;在影像基础上,应用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并分析完整肛提肌及损伤肛提肌的立体构型。进一步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重建后的肛提肌行载荷模拟,分析其力学性能变化,以期从形态学与力学角度初步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未育女性和150例阴道分娩后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肛提肌损伤情况,根据损伤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完整肛提肌组及损伤肛提肌组(损伤组内包含单侧损伤组、双侧损伤组、单侧部分损伤组、双侧部分损伤组及一侧完全损伤伴对侧部分损伤组)。根据超声所得盆膈裂孔相关参数比较组间肛提肌的收缩性能及扩张性能。其中50例未育女性及31例经超声检查可疑肛提肌损伤的产后女性,于超声检查后1周内行盆底MRI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诊断肛提肌损伤程度的一致性。基于盆底MRI图像构建未育及产后女性的盆底三维结构,并进一步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肛提肌行载荷模拟,研究分析其力学性能变化。结 果1.盆底超声与MRI联合诊断,50名未育女性的肛提肌形态完整。150名产后女性中30名(20%)发现肛提肌损伤,其中17名(11.3%)为单侧损伤,13名(8.7%)为双侧损伤。在单侧肛提肌损伤的女性中,1 1名为单侧部分损伤,6名为单侧完全损伤;在双侧肛提肌损伤的女性中,4名为一侧完全损伤伴对侧部分损伤,8名表现为双侧部分损伤,而1名表现为双侧完全损伤。盆底超声与MRI判断肛提肌是否损伤的kappa值为0.916,诊断肛提肌损伤程度的kappa值为0.764。2.损伤肛提肌组的收缩性能小于完整肛提肌组(P<0.05);损伤肛提肌组的扩张性能大于完整肛提肌组(P<0.05)。肛提肌收缩性能:双侧损伤组<单侧损伤组;单侧完全损伤组<单侧部分损伤组;一侧完全损伤伴对侧部分损伤<双侧部分损伤。肛提肌扩张性能:双侧损伤组>单侧损伤组;单侧完全损伤组>单侧部分损伤组;一侧完全损伤伴对侧部分损伤>双侧部分损伤。3.根据提肌板角度大小,完整肛提肌构型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各型完整肛提肌间的提肌板垂直高度、肛提肌水平前后径及骨盆出口前后径有差异。根据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损伤肛提肌可分为5种类型,单侧部分损伤、单侧完全损伤、双侧部分损伤、双侧完全损伤及一侧完全损伤合并一侧部分损伤。在此基础上可再分为伴或不伴有髂尾肌损伤。4.四型完整肛提肌的最大应力均位于肛提肌-耻骨连接部,最大应变均位于盆膈裂孔两侧的中部。但最大应力值及最大应变值存在差异。不同损伤程度的肛提肌最大应力均位于患侧残留肌纤维与耻骨支或腱弓的连接处,最大应变均位于撕脱后肌纤维的游离端。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肛提肌的最大应力值及最大应变值也随之增加:单侧完全损伤伴髂尾肌损伤>单侧完全损伤>单侧部分损伤。结 论1.MRI与超声在判断肛提肌损伤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而对肛提肌损伤程度的诊断存在差异。经会阴超声诊断髂尾肌损伤能力不及MRI。肛提肌损伤好发于肛提肌-耻骨连接部。2.损伤肛提肌组的收缩性能小于完整肛提肌组。损伤肛提肌组扩张性能大于完整肛提肌组。且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大,肛提肌收缩性能随之减小,而扩张性能随之增大。3.根据提肌板角度大小,完整肛提肌可分为4种不同类型。根据肛提肌的程度及损伤部位,损伤肛提肌可分为5种类型,包括单侧部分损伤、单侧完全损伤、双侧部分损伤、双侧完全损伤及一侧完全损伤合并一侧部分损伤,另可伴或不伴有髂尾肌损伤。4.四型完整肛提肌的最大应力值及最大应变值存在差异,但最大应力始终位于肛提肌-耻骨连接部。不同损伤程度的肛提肌的最大应力值及最大应变值存在差异,最大应力值:单侧完全损伤伴髂尾肌损伤>单侧完全损伤>单侧部分损伤。而最大应力位于残留肌纤维与耻骨支或肛提肌腱弓的连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