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问题是国际贸易的关键问题之一。汇率将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有效地联系起来,起到了价格转换的作用。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汇率的偏差,并且将偏差定义为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比值。如果汇率不存在偏差的话,该比值恒等于1。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区别很大以及汇率制度的改革,现实中人民币名义汇率往往要远大于购买力平价,致使二者偏差总是大于1的。偏差过大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采取措施将偏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偏差的波动可能是由于名义汇率或购买力平价单一方面变化引起的,多数情况下是由二者的共同变化引起的。本文在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评价,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国内外商品价格比、贸易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货币供应量四个国内外因素对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大小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商品价格比是解释两者偏差的关键因素,且和偏差是负相关的;而贸易开放度和货币供应量和二者偏差是正相关的,它们对偏差的影响程度较小。这四个因素和汇率偏差不仅存在长期平稳关系,短期效应也十分明显。接着本文分析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偏差的负效应,从我国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GDP核算和长期国际贸易平衡三个方面测度了汇率偏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并给出了调整汇率偏差的具体措施。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应该考虑从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的角度来察看我国汇率的合理性。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发达,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名义汇率能基本反映购买力平价的变动趋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必将逐渐缩小,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