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友兰新理学“境界”之可能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ot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以来,传统的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使得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思考未来中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围绕这样的历史课题,知识界掀起了一场“古今中西”文化的讨论思潮。冯友兰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冯友兰是以哲学或哲学史为中心对“古今中西”的文化问题展开讨论的,他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较为独特的一套解答方案。冯友兰是以人生为对象来阐释哲学含义的。他既要学习西方哲学理性分析与实在论的精神,又不愿放弃中国哲学以新儒学为主的人生境界与道德哲学。因此,冯友兰建立的“新理学”体系,其核心旨趣是人生哲学,其讲哲学的功用是为了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新理学体系是以《新理学》为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新理学》在讲哲学的时候走的是形而上的路径,即《新理学》专讲“最哲学的哲学”。在《新理学》中,冯友兰运用西方实在论的逻辑方法构建了不对实际作积极肯定的“纯粹哲学的形上学”。《新理学》之“理”、“气”、“道体”、“大全”等四个观念所构成的实际上是一种“至虚至玄”、“一片空灵”的哲学境界。但这种哲学境界肯定并不直接就是道德境界,也不就是具有伦理道德内涵的天地境界。那么,此种形上学与冯友兰所论之“境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或者说有了此种形上学所构成的哲学境界,又如何转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呢?“新理学”的“境界”是以“觉解”为枢纽的。在“新理学”的境界说中,“觉解”有“形上”和“形下”的两个向度,而在其境界论里本来所严格区分的“形上”、“形下”又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于道德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此“觉解”既是形上的觉解,又是形下的觉解。冯友兰《新理学》所构建的形上学,只是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向上的牵引,它不能直接作为人生境界中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实现是需要以实际社会中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即所谓“觉解”本身是包含了“形下”向度的。天地境界需要对“天”有完全的觉解,此“天”是形上的;相对于此“形上”的“天”,我们可以视道德境界为一“形下”。如此,则知天地境界也是“形上”与“形下”的结合,或者说天地境界是融合并超越了道德境界的另一更高的境界。
其他文献
具备虚拟惯性的变速风电机组可改善系统频率稳定性,但发电系统的功角暂态稳定也会因可控惯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改变。该文首先推导两端接入风电的互联两区域电网的数学模型,并
当牛顿创造了绝对坐标限定了宇宙的发生方式后,当康德划定了认识者和物自体的绝对界限后,我们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意外。自由只能在梦境之中。幸好理性没有让人类在目的论的枷锁
康德哲学中有关“休谟问题”和“范畴理论”的背景是对因果关系的确然性的怀疑,康德通过他“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因果关系的一种先验本质还原,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问题
共存与融合乃是中国宗教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国宗教最为本质的历史结构取向。因此,要把握中国宗教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未来走向,要在中国宗教的事实基础上推动“现代宗教学”
学位
本文以人的需要为理论切入点,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进行哲学分析。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人的需要是人们在实践基础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来说,人类认识自然与认识自我是同一的。人类怎样认识自然,就会怎样理解自我;怎样理解自我,就会怎样认识自然。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从哲学上对自然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至善至美的象征,上帝以自身为模本创造出分有了他的美善的世间万物,因此世间万物也都是美善的,亚当和夏娃也不例外。但令神不解的是亚当和夏娃在没有上帝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