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的货币错配会对一国的经济金融造成较大的冲击。本文首先综合采用了比较与历史的分析方法,运用Goldstein & Turner(2004)提出的AECM指数,重点对1986-2005年间我国货币错配的演进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总体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但并非这20年都维持在同样的水平,而是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上升、回落和回涨四个演变阶段。其次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通过协整检验和葛兰杰因果分析对我国货币错配的引致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变动等因素对我国的货币错配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运用Mckinnon & Goyal(2003)提出的负风险溢价理论和Gandolfo(2000)提出的局部均衡模型分别对货币错配与货币政策和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说明,并运用协整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通过构建微观经济主体(银行、企业)行为模型,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了本币升值下货币错配对一国宏观经济金融影响的内在机制。最后,本文分别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善、汇率制度的改革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