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矿自体牙骨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g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脱矿自体牙骨粉(Demineralized auto-tooth bone grafts,DATB)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tissue regeneration therapy,GTR)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效果影响,并与无机牛源性骨粉(Anorganic bovine-derived bone mineral,ABBM)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外科要求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据全景片可诊断为下颌水平或近中阻生智齿,且邻近第二磨牙远中有骨缺损患者20名,年龄25-35岁,符合研究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脱矿自体牙骨粉组(DATB),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即刻椅旁制备DATB并植入于拔牙窝,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缺损,表面覆盖可吸收屏障膜10例;对照组:无机牛源性骨粉组(ABBM),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同期植入ABBM于拔牙窝,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缺损,表面覆盖可吸收屏障膜10例。于术后第1、3、5天电话随访术区一般情况,术后10天复诊创口愈合情况并拆线;比较2组术前、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的变化;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2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1-3天内植骨区均出现疼痛及肿胀,程度均较轻,术后第5天肿胀均恢复至正常。术后10天复诊拆线,所有患者术区软组织均初步愈合,拔牙窝闭合完整,未见黏膜红肿、感染。2.术后6个月DATB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ABBM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术后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及骨缺损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ABBM组骨密度较DATB组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脱矿自体牙骨粉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可有效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降低牙周袋深度,提高附着水平。2、脱矿自体牙骨粉较无机牛源性骨粉在同一时间内可表现出较快速骨改建,与宿主骨组织融合,形成新骨,体现了自体骨的良好骨形成性,易于组织融合。3、脱矿自体牙骨粉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对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骨再生效果优于无机牛源性骨粉。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在体外研究槲皮素对口腔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合前期测序结果筛选出miR-181a-5p作为目的基因分析该基因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的功能以及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分析槲皮素与miR-181a-5p对口腔癌的抗肿瘤效应及调控分子机制,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方法:1.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Tca-8113和Cal-27细胞系(Tca-8113:0,200,250,300,350,
目的:通过观察三种不同粘接系统树脂水门汀(全酸蚀系统、自酸蚀系统和自粘接系统)用于纤维桩核修复后对根管冠、根方微渗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根管治疗后进行纤维桩核修复时,选择合适的粘接剂种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样本收集:收集口腔颌面外科新鲜拔除的下颌前磨牙90颗,显微镜下检查根面无裂纹,根管弯曲角度(Schneider测量)<10°。(2)分组:实验分组为6组:全酸蚀组(20颗,其中冠方组、根方组
目的:通过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探讨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接受诊疗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尚存的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中,按纳入标准筛选获取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2、将收集的影像资料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组;并按10岁年龄差进行分组,即15-24岁,25-34岁,35-
目的:研究均角型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形态与上下颌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12~15岁均角型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全视野颌面部CBCT,按ANB角分为骨性I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ⅡI类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间口咽气道容积、截面积、高度、矢状径和横径等形态测量指标,分析上颌骨、下颌骨与口咽气道形态的相关性。结果:1.口咽气道的容积骨性I类组(17817.58±9122.52mm3)、骨性Ⅱ类组(14726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黏膜的反应,对窦底黏膜体积变化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两种术式对上颌窦黏膜的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09~2020.11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的单颗上颌后牙缺失且骨高度不足的种植病例65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病例,纳入标准:18周岁以上,无上颌窦炎,全身健康情况良好,可以耐受手术;单颗上颌后牙缺失需行上颌窦提升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牙齿牙合向伸长过程中根尖周组织内RAGE和BSP因子的表达,探究糖尿病在牙齿牙合向伸长运动过程中对根尖周组织的影响。方法:将120只体重在20g-25g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为糖尿病组(n=40)、阴性对照组(n=40)和空白对照组(n=40)。适应性喂养两周,糖尿病组高脂饮食饲养。两周后三组均禁食10h,糖尿病组通过腹腔注射80mg/kg剂量的链脲佐菌素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个别正常(牙合)的成年人下颌姿势位、发“che”音和姿势性微笑时上唇长度、上唇厚度及上中切牙显露量进行测量,同时对姿势微笑位前牙美学定性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年龄、性别、上唇长度与上颌中切牙显露量的关系,比较微笑特征的性别差异,以期为前牙美学设计提供参考。方法:1.从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中选择18~49岁个别正常(牙合)者304名(男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上颌第一磨牙钙化根管,评价3D打印技术打印的根管导板定位和疏通钙化根管口的准确性,为3D打印导板应用于口内引导磨牙钙化根管的治疗提供先期实验依据。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纳入24颗上颌第一磨牙(排除MB2,根管数量共计72个)。2.实验均使用同一软件获取CBCT影像学数据,根据实验进程分为术前对照组(A组)、模拟钙化根管影像组(B组)、模拟钙化根管后设计虚拟路径组(C组
目的:以第8版口腔癌TNM分期手册为指导,分析临床Ⅲ~Ⅳ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探讨影响其预后和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诊治的296例临床Ⅲ~Ⅳ期OSCC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65例(55.7%),女性131例(44.3%),男女比例1.26:1,年龄23~89岁,中位年龄63岁,平均年龄62.41±11.
目的: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对口腔角化粘膜缺损修复的效果,为ADM在口腔种植手术中实现软组织增量提供依据。方法:将3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四组:PRF组(A组),ADM组(B组),自体组织移植组(C组)及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9只,在兔硬腭距门齿8mm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