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在保持连年高速增长的同时,与世界其它各国一样遭遇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高涨。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建设生态公益林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要举措。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各级财政相对比较困难;生态林禁止经营性采伐,生态补偿标准低下,严重影响建设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传统模式下生态林由“政府提供”且“政府生产”,效率低下。这些诸多原因表明,研究生态公益林建设新模式是迫在眉睫。文章除导论和结束语两部分外,另分四章。 导论部分,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处,并同时对文章中需要用到的相关概念、理论及观点一一作了简要说明。 第一章,国内生态林建设基本概况及国内外经验借鉴。从全国范围内总体上说明我国生态林建设的基本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以菲律宾走出一条以利益机制为基本纽带来动员社会一切人力、经济资源参与林业发展的成功道路和上海市“以房养林”政策动员民营企业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例,借鉴说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经营虽然是一种“纯”公益事业,但不应该把它完全排除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之外。 第二章,宁波市生态林建设的基本概况。本章在说明生态公益林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重点生态林建设总体分布以及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经历的三个阶段等的宁波市生态林建设的基本概况同时,着重概述了宁波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现象和问题,即:补偿标准低农民拒签生态林保护合同;巨大利益差导致“毁林开垦”现象屡禁不止;生态林建设任务重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全国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三章,宁波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与策略。本章是文章的重点。本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利益冲突、传统模式的缺陷以及现有生态补偿机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与市场竞争”的新模式,并提出为完善当前生态补偿机制,必须积极实施“造血型”补偿机制,建立异地开发生态补偿试验区的策略。本章最后对生态林建设和管理中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范围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