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译员受外国友人之托,进行了本次导游口译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此次实践报告。本报告以沈阳故宫汉英导游口译实践为例,主要探讨导游口译中修复策略的使用,例如对错误性信息的修复,解释性修复以及恰当性修复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呈现出更好的导游口译服务。导游口译作为陪同口译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游口译需要既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又能帮助游客进一步准确详细地了解中国文化。旅游者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第一手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然而导游口译的内容多偏重于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等,又具有高度专业化和灵活度的特点,同时导游口译也具备文化性,趣味性和严肃性的性质。因为导游口译的特点和性质,所以译者在口译实践中会出现文化意象翻译缺失,信息传译出错等问题,影响了口译服务的效果,因此译者采用了修复策略,修复策略的使用正是目的论中目的原则的灵活应用。因为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的情境和文化中,按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口译服务,需要目的原则的指导。本次口译实践报告主要探索的是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口译修复策略的使用,通过分析此次口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译者提出了修复策略在口译过程中的恰当使用,分析了何时应该使用修复策略,如无交际障碍可不使用修复策略,语法错误可以不修复,但是语义错误必须修复。探索了如何使用修复策略以及使用策略时的修复度的问题,即必须保证修复策略使用的及时性和恰当性。由此增强了对口译实践中修复策略的理解和使用,为以后译员提供更好的口译服务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