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意念—行为”框架下的自杀理论将自杀意念的形成和从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的转变过程看作是不同的现象,两者具有不同的预测和解释因子。自杀三阶段理论以意念—行为框架为基础,强调心理痛苦、绝望、联结感和自杀能力在自杀形成中的作用,模型较为简洁。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对心理痛苦量表和自杀能力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心理痛苦、绝望和联结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自杀能力和自杀尝试的关系,初步验证了自杀三阶段理论。本文包含以下五个研究。 研究一和研究二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对心理痛苦量表和自杀能力量表进行中文版修订,并验证其因子结构和信效度。结果显示心理痛苦量表和自杀能力量表的信效度指标符合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分别作为心理痛苦和自杀能力研究的工具。 研究三至研究五以大学生为被试逐步验证自杀三阶段理论,依次探索了心理痛苦、绝望和自杀意念的关系,心理痛苦、绝望、联结感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自杀能力和自杀尝试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自杀三阶段理论第一步的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心理痛苦、绝望及两者的交互项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与自杀人际理论中累赘感知和归属受挫的交互项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相比,心理痛苦与绝望的交互项解释了自杀意念更多的变异。(2)自杀三阶段理论的第二步的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与其他组相比,高心理痛苦高绝望组,联结感受挫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最强;心理痛苦与联结感的差异与心理痛苦绝望状态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不同的心理痛苦绝望状态下,联结感与心理痛苦的差异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同,对同时体验到高心理痛苦高绝望的个体而言,当联结感低于心理痛苦时,会产生较强的自杀意念。(3)自杀三阶段理论第三步的研究假设得到了部分验证。自杀能力及现实性维度可以有效区分有自杀意念无自杀尝试者和自杀尝试者;在控制当前的自杀意念后,自杀能力及现实性维度可显著正向预测自杀尝试;先天性和获得性维度未能有效区分有自杀意念无自杀尝试者和自杀尝试者,也未能显著地预测自杀尝试。与自杀人际理论中的自杀获得能力相比,自杀三阶段理论中自杀能力在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变中的作用更敏感。 综上,自杀三阶段理论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得到了初步验证。与自杀人际理论相比,自杀三阶段理论更具有临床适用性,可以更好地指导自杀预防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