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暴雨洪涝已经成为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对于沿江邻海和地势低洼的城市而言,“城市看海”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传统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已经不足以应对规模大、持续时间久的洪涝灾害,具有针对性的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建立一个更具韧性的城市系统不仅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加有保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雨洪涝已经成为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对于沿江邻海和地势低洼的城市而言,“城市看海”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传统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已经不足以应对规模大、持续时间久的洪涝灾害,具有针对性的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建立一个更具韧性的城市系统不仅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加有保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针对洪涝灾害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结合不同维度的城市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光学遥感与SAR遥感数据相结合计算了研究区洪涝范围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重庆主城九大区中有八个区的恢复程度均高于50%。其中,洪涝当天受灾范围最大的是渝北区,但是其恢复速度较慢。恢复程度最高的为渝中区,巴南区是唯一一个恢复程度低于50%的地区。(2)本文共收集了25个城市指标用于洪涝灾害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与洪涝面积做相关性分析后剔除了6个无关的指标,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城市指标都适用于洪涝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例如人口密度、能源消耗总量、全年优良空气天数比例等。(3)重庆主城九大区的韧性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X”型规律,整体的平均韧性指数只有0.38,并且九个区域的韧性强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强弱差异。(4)从基础设施、环境、经济、社会四个维度的指标对重庆主城九大区韧性强度存在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例如基础设施维度中道路长度指标对洪涝灾害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防洪堤对洪涝的抵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维度中绿化率和污水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地区适应洪涝灾害;从对韧性强度的贡献来看,经济维度的指标贡献最大,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其他三个维度指标的基础支撑。社会维度主要是从地区居民的出发,文化程度高、青壮年人数的比例大可以有效的帮助降低洪涝灾害损失从而提高地区应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和恢复力。(5)对于重庆主城区而言,结合洪涝灾害韧性评价体系的结果,本文认为可以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城市发展三个方面考虑根据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来提升韧性。
其他文献
我国高速铁路系统规模大、结构复杂,在实际运营中由线路故障等突发事件导致运输秩序偏离计划的情况时有发生,需对列车运行图及动车组、乘务组等运输资源的运用进行调整。作为高速铁路列车开行的必要条件,缺乏动车组或乘务组资源将导致列车运输任务不能执行,不利于干扰情况下快速恢复良好运输秩序。在传统的调整工作中,对动车组与乘务组的运用调整通常由相关调度员根据自身经验以人工的方式顺序进行,首先基于列车调整运行图制定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网约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崛起。网约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城市交通拥堵情况,道路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约车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因此,利用这些网约车数据来研究用户的出行特征、利用车辆的GPS数据,分析出用户的出行规律,挖掘用户的热点出行区域,并对用户的出行行为、
随着核心网逐渐下沉的发展,车联网与边缘计算结合的车联网边缘云成为研究热点。由于边缘网络下节点的移动实时性和资源受限特性,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型和机制难以适用,重塑网络体制以克服现有攻击思维更是难以施行,只有考虑到现有技术的可迁移性和车联网边缘特性结合智能学习方法,建立车联网边缘入侵检测等主动防御模型才能保障车联网服务的安全性;同时,在“智能模型即服务”的模式下,AI隐私领域越来越受关注,对智能模型的攻
混合草坪是指由天然草坪和草垫或草丝构成的草坪,它结合了天然草坪与人造草坪的优点,成为建设高质量足球场地的首选。草垫式混合草坪是混合草坪的一种,能够有效延长场地的使用寿命,提高球场的稳定性,在高强度的比赛中逐渐代替天然草坪,成为运动的载体。国外学者对混合系统草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坪床土壤稳定性、使用性能和运动安全等方面。从可获取的文献资料来看,现在国内有关草垫型天然—人造混合草坪建植技术的研究正处于起
氧化锌(Zn O)因为其优异的特性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催化裂解水制氢制氧方面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但其宽的禁带宽度和低的量子效率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过渡金属掺杂改性Zn O成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基于磁控溅射法的掠射角共沉积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掺杂比例的Fe、V掺杂Zn O薄膜,采用电化学实验、SEM、EDS、XRD、Uv-vis和光降解等表征手段对两种掺杂体系的形貌结构、光学特性、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