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Soper等[1]报道了首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的动物实验。1996年,英国的Cuschieri[2]报道了首例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同年,Kimura等[3]报道了首例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继而出现零星的病例报道以及多中心的报道,都在各自的研究上证明LDP的安全性及优越性。尽管如此,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缺乏特殊器械,以及胰腺解剖位置及结构功能的特殊性等因素,对于胰腺体尾部恶性肿瘤的疗效的不确定性,腹腔镜胰腺外科发展缓慢。但是随着腹腔镜器械的创新,外科医生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增长及技术的提高,对于合适的病例,行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都不再是问题,而保留脾脏的方法主要有Kimura法和Warshaw法,前者保留脾脏正常的血供,对脾脏功能影响小,但手术风险较高,容易引发大出血,后者离断脾脏动、静脉,手术难度较低,但术后容易引发脾脏梗死及脾脓肿,随着对脾脏功能的研究的深入,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不但拥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并具有内分泌功能,还可以产生及储存Ⅷ因子。Fernandez-Cruz等[14]建议保留脾脏首选Kimura法。总之,保脾应坚持“安全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首选Kimura法,以Warshaw法作为补充。自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自2008年7月开展首例LDP以来,至2012年2月已经成功完成了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留脾脏组及切除脾脏组,就其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与LDPS相比,SPLDP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中出血、术后胰瘘、中转开腹都明显低于LDPS组。但需注意以下几点: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物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无腹腔内转移,明确肿物与脾脏血管的关系,在术前便构建起手术方案;术中如定位困难,可行腹腔镜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瘤位置;操作时注意轻柔,一定不要过分牵拉胰腺及脾脏,防止撕裂脾静脉。在处理脾静脉穿入胰腺实质的分支时靠近胰腺处理,避免延迟灼伤,如不使用超声刀凝断血管,以钛夹夹闭后再离断;使用Endo-GIA离断胰腺及脾脏血管,在预防胰瘘及确切止血上与手工缝合无明显差异,其高效及安全使其成为临床的首选;在治疗胰腺体尾部的恶性肿瘤方面,虽然仍存在争议,因腹腔镜手术无法保证切缘的阴性及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本研究中所有胰腺体尾部恶性肿瘤均采取切除脾脏的根治性手术,疗效满意,虽然腹腔镜探查有一定优势,但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SPLDP组与LDP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上LDPS组更高,相信随着新技术、新器械的出现,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对脾脏功能研究的进一步加深,保留脾脏,特别是保留脾脏血管的LDP将会成为外科医生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