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安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凋亡细胞、胃黏膜组织及血液中Bcl-2及NF-κB含量的影响,从而探讨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的分子机制,从基因水平上阐释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理论。 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84只,雄性,体重140-170克,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病理模型组、安胃汤大剂量组、安胃汤中剂量组、安胃汤小剂量组、维酶素对照组、胃复春对照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均采用MNNG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从第9周开始,除正常组与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分别每天每只取安胃汤大、中、小剂量、维酶素混悬液、胃复春悬浊液灌胃治疗4周。各组大鼠禁食12h,股动脉取血后,立即剖腹取胃,臵于10%甲醛固定,作常规石腊包埋切片,采用TUNEL法检测测定各组治疗后CAG大鼠胃粘膜细胞凋亡的改变,PCR测定各组治疗前后CAG大鼠胃粘膜及血液中Bcl-2、NF-κB基因含量表达的改变,并做胃黏膜大体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观察。 结果:1.胃黏膜大体形态观察:通过观察皱襞多少、走向,黏膜色泽,是否有出血等情况,发现模型组皱襞减少或消失,走向紊乱,表面黏液少,黏膜色泽淡白或灰白,且部分伴有散在出血点。经维酶素、胃复春,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安胃汤治疗后,胃黏膜损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2.胃黏膜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状况、固有腺体数量,有无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发现模型组固有腺体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经维酶素,胃复春,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安胃汤治疗后,胃黏膜萎缩有不同程度的逆转,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3.①安胃汤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胃复春对照组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安胃汤、维酶素、胃复春均能有效调控Bcl-2含量。安胃汤大剂量组与维酶素组、胃复春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安胃汤中剂量组与维酶素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胃复春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胃汤小剂量组与胃复春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维酶素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安胃汤大、中剂量组调控 Bcl-2含量的效果较维霉素与胃复春对照组效优。安胃汤大、小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胃汤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安胃汤不同浓度组对 Bcl-2含量的调控呈量效关系。 ②安胃汤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胃复春对照组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安胃汤、维酶素、胃复春均能有效调控 NF-κB含量。安胃汤大剂量组与维酶素组、胃复春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安胃汤中剂量组与维酶素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胃复春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胃汤小剂量组与胃复春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维酶素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安胃汤大、中剂量组调控 NF-κB含量的效果较维霉素与胃复春对照组效优。安胃汤大、小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胃汤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安胃汤不同浓度组对NF-κB含量的调控呈量效关系。 ③与空白组相比,病理模型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目较少且散在分布,AI明显降低(P<0.01);安胃汤大剂量组和安胃汤中剂量组见较多的TUNEL阳性细胞,AI明显上升,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维霉素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安胃汤大剂量组与胃复春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安胃汤小剂量组、胃复春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也有一定增多,AI有一定的上升,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安胃汤小剂量组、胃复春对照组与中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胃汤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维霉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安胃汤改善了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组织病理学形态。具有保护胃黏膜、修复胃黏膜的作用。 2.安胃汤在降低降低Bcl-2及NF-kB基因含量表达水平方面,安胃汤大剂量组作用明显强于中、小剂量组,中剂量组作用强于小剂量组,体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3.安胃汤在降低Bcl-2及NF-kB基因含量表达水平方面,安胃汤大、中剂量组作用明显强于维霉素对照组及胃复春对照组。 4.安胃汤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Bcl-2及NF-kB基因含量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安胃汤减缓胃黏膜细胞向异型增生和胃癌方向转变进程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