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莱恩?弗里尔是爱尔兰重要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多方面地揭示了爱尔兰社会存在的问题。在1960到1990年间的写作生涯中,弗里尔一共出版了二十四部剧本。在1980年,他建立了户外日剧院,《翻译》一剧就是该剧院出演的第一部剧。在其作品中,弗里尔关注到了普通人和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深入剖析了爱尔兰的政治和文化。本文讨论了弗里尔的代表作《翻译》。作品故事设定在1833年的爱尔兰乡下,正是英国测绘队刚来到爱尔兰,国立学校正在兴起之时。弗里尔创造出巴里贝格这个典型的爱尔兰村庄,这里既拥有悠久的爱尔兰历史,又不乏英爱冲突,成为转换时期能够代表爱尔兰的标志。英国旨在对爱尔兰进行文化入侵,使其本土的盖尔语文化被英语文化代替而逐渐消亡。然而英国政府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在爱尔兰实施测绘和建立国立学校都仅仅是创造了一个两种命名系统和教育系统并存的状况。本文试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剧中出现的文化杂糅状态,并进一步分析了几位主要角色在强加的英语文化和残留的爱尔兰文化产生的文化冲击之下的身份困扰和他们的寻求身份认同之路,他们成为了转换时期身份杂糅的受害者。爱国主义者马努斯坚持爱尔兰文化,拒绝接受英语。欧文试图通过翻译和谈判调解这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休是这部剧中最能够代表弗里尔个人观点的人,清楚知道盖尔语文明不得不向英国帝国主义让步,他选择接受英语,并且试图在英语中找到一种表达爱尔兰性的方式。作为一个后殖民主义作家,弗里尔用戏剧表达了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冲突以及爱尔兰身份缺失的危机,拓展了人们对文化身份的思考和文化身份问题的解决之道。他不仅展示了殖民压迫下的爱尔兰的悲惨历史和殖民主义的影响,也试图给出实际的解决之道。这部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仍未安定的爱尔兰当下以及世界各个被殖民国家都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