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习惯把自身的认知类推到其他事物上,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其他事物,用简单的人体词去命名、概括或描述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人的认知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使之受到影响,使我们在表现人体名词隐喻时有不同的概念和联想。人体名词的引申义大部分是在“隐喻”和“转喻”的基础上发生的。本文主要通过人体名词的四个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分别是:头部、躯干、四肢和内脏。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皇家学会词典》给人体名词的定义,分析出该词的语义特征,再对汉泰人体词的隐喻义和转喻义分析出其共性和个性。然而,词典给出的定义虽然解释了其意义,但不能区别汉泰两种语言中的人体名词,因此,我们需要采用隐喻理论,将汉泰人体名词的引申义分为隐喻义和转喻义,再通过喻体的取像点分为:位置类、形状类和功能类;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分为:部分-整体、器官-功能/特征、器官-动作/行为。然后,从中分析出其语义特征,揭示了人体名词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别。最后,再从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研究发现,因为人体器官的形状和位置是相同的,所以大部分汉泰人体名的形状隐喻和位置隐喻大同小异,但在功能隐喻上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别就反应在文化和思维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法来揭示其文化内涵,思维方式、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