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传感器感应电机极低速运行稳定性与动态性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2437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应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业中通常采用速度传感器来测量电机的转速,并用于速度闭环控制。然而,这不但增加了系统成本和体积,降低了系统可靠性,而且不适用于特殊无法加装编码器的应用场合。相比而言,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摒弃了价格昂贵且易损的转速传感器,增强了系统可靠性,是感应电机应用的新方向。在高精度应用场合,控制系统对感应电机转速观测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传统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控制技术在极低速工况下存在不稳定区域,无法保证电机长时间带载稳定运行,且动态性能也通常被忽略。因此,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的极低速控制技术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为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感应电机在三相静止轴系下的数学模型,根据坐标变换理论推导出两相同步轴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按转子磁链定向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根据已推导出的感应电机状态方程,设计了全阶观测器,并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推导出全阶观测器的转速自适应律。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四种全阶观测器反馈矩阵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前三种反馈矩阵设计方法无法保证全阶观测器在全速范围内的稳定性,而第四种方法虽然可以通过基于转速估计稳定性配置的原则保证全阶观测器的转速估计稳定性,但是忽略了全阶观测器本身的动态性能。其次,针对现有反馈矩阵设计方法仅基于稳定性而忽略了系统动态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阶观测器误差反馈矩阵设计方法。在现有基于转速估计稳定性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有可变系数的反馈矩阵,使观测器的零极点都具有负实部。在此基础上,通过零点图分析以及伯德图分析限制可变系数的取值范围,使其能够同时保证全阶观测器的稳定性与动态性。随后,对该方法的电机参数鲁棒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改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在低速发电区域的不稳定问题以及动态性能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辅助变量的全阶观测器转速估计稳定性提升策略,该方法无需复杂的反馈矩阵设计,且保证了系统在全速范围内的稳定性。通过定义辅助变量,对感应电机及全阶观测器的数学模型进行重构,得到扩展自适应观测器并推导出转速自适应律,并通过零极点图对该观测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随后,针对该转速自适应律由于忽略辅助变量误差项而导致的估计转速误差问题,对转速自适应律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实验结果证明,相比于传统全阶观测器设计方法,所提出的辅助变量转速估计方法能够在不进行反馈矩阵设计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纤维复合材料(简称FRP)由于具有耐腐蚀、轻质高强、耐疲劳、施工方便、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后期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主流的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唯一已知的传播媒介,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癌症,对世界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有农
本文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光滑壳和非光滑壳的新型协同转动6节点三边形曲壳单元,单元的局部坐标系固结在单元的一个角节点上,并随单元的刚体转动而转动,不受单元变形的影响,因此,
本文针对风洞全模颤振试验对支撑装置的迫切需求,设计了基于欠约束绳牵引并联机器人WDPRs(Wire-Driven Parallel Robots)的双索悬挂系统。对欠约束WDPRs的运动学、静力学进行
磁耦合谐振电能传输技术(Magnetic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WPT)以磁场为媒介传输电能,具有安全便捷、传输功率大、环境适应性强等特性,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
近年来,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弹性模量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力学指标,深入研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有利于推动再生混凝土的实际应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建筑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因其自身优势被广泛应用,随之带来的钢结构耐久性问题引起人们的不断关注。由于服役的钢结构暴露在空气中,锈蚀问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性能的优劣基本取决于其基准流场,而想要提高基准流场的性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基准流场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空间内找到最优解,二是开发性能更
装配式钢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发展内容,具有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作业环境要求低、便于改建和拆卸等一系列优点,尤其是钢材本身具有轻质高强、空间利用率高、抗震性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为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为世界上十大油料作物之一。蓖麻油及其衍生物在工业和化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由于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