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唯一已知的传播媒介,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癌症,对世界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但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几丁质合成酶(chitinsynthase,CHS)是几丁质合成通路上最后一个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缺失可影响到昆虫的正常发育。因此,将其作为柑橘木虱潜在的分子靶标对其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柑橘木虱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扩增结合RACE技术,克隆得到柑橘木虱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的cDNA全长,后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RT-qPCR技术探讨DcCHSA基因在柑橘木虱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浓度DFB处理和RNAi干扰后的柑橘木虱五龄若虫的死亡率和蜕皮情况,以及mRNA表达水平。主要结果如下:柑橘木虱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的cDNA全长4677 bp,开放阅读框(ORF)长4437bp,编码1478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UTR)长156bp,3’端UTR长84bp,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加尾信号(AATAA)位于终止密码子后10bp处。柑橘木虱几丁质合成酶A蛋白质分子量为169.74 KD,理论等电点为6.35,其中包含164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R,K)和175个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D,E),无信号肽。TMHMM分析表明:DcCHSA基因有15个跨膜结构域,包含两个几丁质合成酶的标签序列:EDR(852-854)和QRRRW(889-89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DcCHSA基因与同为半翅目昆虫的大豆蚜和橘蚜的CHSA基因聚为一支,然后再与褐飞虱、灰飞虱以及白背飞虱的CHSA聚为一支;DcCHSA基因在整个发育历期中都有表达,在五龄若虫期表达水平最高,在卵期表达水平最低,且五龄若虫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发育时期(P<0.05)。除虫脲对柑橘木虱五龄若虫的LC50为140.992 mg/L,用低中高三个浓度的DFB溶液处理48h后导致五龄若虫死亡和蜕皮失败,死亡率和蜕皮失败率随DFB浓度的增加不断升高。浓度为500 mg/L处理时,死亡率高达83%。失败表型与正常表型相比,会出现困在旧角质层无法完全蜕皮的表型,展翼失败表型等,而且均出现体色变暗,腹部变绿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500mg/L处理组中出现多个若虫蜕皮失败且头部左前侧出现鼓包且腹部发绿的特殊表型。RT-qPCR检测处理后若虫的DcCHS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着除虫脲浓度的增加,DcCHSA基因的表达水平不断升高,且500 mg/L处理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体外合成dsRNA后,通过饲喂法饲喂柑橘木虱五龄若虫,进行RNA干扰,48h后实验组五龄若虫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达到24%,且实验组五龄若虫羽化时会出现脱皮失败表型,而对照组中均未出现。与正常表型相比,主要表现为不能完全摆脱旧的角质层,而出现展翼失败甚至死亡,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饲喂dsRNA后,DcCHS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DcCHSA基因的表达量与GFP对照组相比下降了 38.26%,比空白对照下降了 44.91%,并且DcCHSA基因的表达量与2个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克隆得到柑橘木虱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全长的基础上,通过靶向DcCHSA基因,进行DFB处理和RNA干扰实验,都使柑橘木虱五龄若虫出现蜕皮失败情况,且有较高致死率,说明DcCHSA基因可作为控制害虫的潜在靶点,给后续防治柑橘木虱提供了思路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