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诗歌翻译是翻译领域最难的部分之一,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其难点主要是因为汉语是诗性语言,简洁明了,在音、形,意方面都有其特性。具体而言,原诗的风格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在译作中难以充分的再现;中国古诗常常运用大量的意象与典故,这种文化的特质性难以甚至不可能移植到另一文化土壤;汉语和英语有着完全不同的音律方式,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译的;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若没有补偿手段,很难按字面直译。基于以上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很多人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理性、情感和文化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并且,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诗歌业已被其他不同的语言翻译了过来,其中很多不啻为上乘之做,这些情况都清晰地表明诗歌是可译的。
本篇论文由六部分构成。论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汉语古诗英译及诗歌理论的现状,并简要论述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英汉语的差别和特点,以及英汉诗歌在诗体方面的一些特征和差别,旨在弄清其中的差异之所在。
第三部分从微观层面上剖析了汉诗英译的难点所在。在押韵的层面上: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差异和押韵方式的不同构成了诗歌在音韵方面上的不可译;在风格层面上:诗人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译者对原文风格的不充分理解构成了翻译的障碍;在意象和用典层面上: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心理感受,以及文化缺失现象,会构成翻译的障碍;在语法层面上: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使得翻译中必须使用增删策略,才能清楚表达原译。
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可能的以及可行的策略和解决之道,那就是补充策略在弥补转换过程当中所丢失的一些东西,同时,本文也试探性地提出用许渊冲的三化(等化、浅化和深化)理论来解决汉语古诗当中大量意象的翻译的问题。
第五部分对汉语古诗英译作品的鉴赏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了探讨,这一直是分歧的焦点所在。通过比较许渊冲的三美,四R理论和刘重德的“信、达、切”理论,笔者得出的结论是许的标准太过于理想化而难以达到,而刘的标准要更加可行一些,更加实际一些。所以最后对于好的汉语古诗英译作品的定义就应该是这样的:内容忠实,文笔流畅,在总体上努力地接近原文。
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难点和问题之所在和相应的策略和解决道,以及能为大多数的译者所认可的鉴赏和评判的标准。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目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