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剩女”作为汉语新词汇进入公众的认知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以“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为特征的未婚女性群体,“剩女”成为大众媒介的关注焦点,并在周而复始的议题设置和形象建构中被不断的刻板化甚至妖魔化。本文以“剩女”的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大众媒介对“剩女”形象的建构。首先,本文对“剩女”的概念进行界定,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探讨并剖析了“剩女”存在的社会土壤,指出“剩女”群体是在城市化发展、法定婚龄攀升、择偶梯度影响以及多元化婚恋观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然后,笔者以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传统报刊《新京报》、门户网站人民网以及“剩女”题材影视剧,对“剩女”媒介形象的建构进行考察。通过研究分析2006年至2011年间与“剩女”有关的媒介报道,笔者发现,“剩女”的报道量连年递增,已成为大众媒介的重要议题。事实上,大众媒介正是通过广泛提供“剩女”信息以及优先安排相关议题,潜移默化地使“剩女”进入公众的视线。同时,笔者以类型学为基础,粗线条地归纳了媒介在建构“剩女”形象时所着重塑造和突出的“物质型”、“挑剔型”和“追爱型”三类“剩女”形象。再者,笔者在传播学和社会学两大框架下审视了媒介建构“剩女”形象时所出现的偏差。从传播学视角来考量,大众媒介运用手中的文化权力与话语资源,借助各种媒介文本促成公众对“剩女”的印象存储,并最终积淀为刻板印象。在电视相亲节目中,媒介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以迂回和隐蔽的方式将自以为占据了话语优先权的“剩女”群体置于赤裸裸的“男性凝视”下;在形形色色的网络论坛中,“剩女”被男性网民赋予道德贱名的标签,其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从社会学视角观之,“剩女”一词隐藏着强烈的男权思想,它单纯以一个女人是否拥有婚姻来衡量女性的价值。以男权意识为主导的大众媒介对“剩女”进行规制,力图让“剩女”重归男性话语的社会规范中,并且,数量上明显超过“剩女”的“剩男”却成为媒介报道的盲点,这种巧妙的选择性凸显与遮蔽也恰恰证明了男权文化的主导地位。最后,回到媒体与社会的语境中,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剩女”形象同“剩女”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偏差不仅造成了“剩女”的抵触情绪,还引发了年轻女性的自我认知危机。同时,由于受制于其商业性的本质,媒介在呈现社会问题时往往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将严肃问题娱乐化来刺激公众眼球,对于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介必须正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平衡、客观的媒介议程来报道“剩女”现象,从而促进两性平等,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