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日趋严重。传统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总是借助于工程技术手段,运用政策、制度和管理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未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水资源管理者的足够重视。随着可经济开发的水源越来越少,边际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兴建水利工程满足水资源需求日趋艰难。水资源短缺,除自然环境影响之外,人类开发利用行为的不当是一个重要因素,水资源管理不善也逐渐被认同为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鉴于技术在化解水资源短缺危机的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制度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突破水资源短缺危机的制度瓶颈,关键是要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通过改善制度安排,从而改变人类行为,达到化解水资源危机之目的。 随着人类需求的增长,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对稀缺水资源的竞争利用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成为影响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因素,水资源管理的重心逐渐转向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上。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促使了水资源价值的提升,由此加剧了人类对水资源的争夺,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成为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按照资源管理的一般范式,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动态平衡,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框架也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进行设计。为此,基于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原因分析,指出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诱导因素,分别从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设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安排,以及水资源供求均衡的形成机制和供求失衡的解决机制,重新定位政府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取向,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如下: (1) 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基于我国水资源供求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结合水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避免“公地悲剧”、消除集体行动的困境、形成外部性内部化的激励、形成长期合作博弈的制度约束以及响应公平和效率均衡的需求。水资源管理是综合运用制度、经济与政策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长期稳定的供求均衡,为实现稀缺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目标,水资源管理应遵循效率、公平、可持续和整体性原则。通过比较分析了现有水资源管理形式以及水资源国家集权管理制度、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制度、分权管理制度和参与式管理制度四种模式及其绩效水平,指明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向,需要根据水资源供求形势的变化,重新定位水资源供求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制度内涵,通过制度创新协调多个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