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胃癌病人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9年胃癌病人数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是否行HIPEC,分成HIPEC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和生存率,以及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系统检索英文和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胃癌病人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9年胃癌病人数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是否行HIPEC,分成HIPEC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和生存率,以及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系统检索英文和中文数据库有关预防性HIPEC对胃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生存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中,一共纳入163例胃癌患者,其中HIPEC组48例,对照组1 15例。HIPEC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并存症,肿瘤部位、分期、分级、术前肿瘤指标等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HIPEC组全流时间为术后4.87天,术后住院时间为9.85天;对照组全流时间为术后4.6天,术后住院时间为9.07天,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HIPEC组与对照组其他并发症的比较也无显著差异:发热(10.4%vs 7%,P=0.528);吻合口瘘(2.1%vs 0.9%,P=0.504);肠梗阻(4.2%vs 1.7%,P=0.582);切口感染(2.1%vs 1.7%,P=1);术后30天内死亡率(2.1%vs 0.9%,P=0.504);术后30天内再手术率(2.1%vs 1.7%,P=1);Ⅱ级及以上肝毒副反应(6.2%vs4.3%,P=0.694);Ⅱ级及以上肾毒副反应(2.1%vs 0%,P=0.694);呼吸衰竭(2.1%vs0.9%,P=0.504)。HIPEC组与对照组相比,复发率无显著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淋巴结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HIPEC组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术前CA19-9水平以及淋巴结分期是总生存的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中,一共纳入17篇随机对照研究,HIPEC不增加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吻合口瘘(RR=0.95,95%CI,0.45-2.21;P=0.98);肠梗阻(RR=0.72,95%CI,0.34-1.53;P=0.4);十二指肠残端瘘(RR=1.17,95%CI,0.34-4.06;P=0.8);切 口感染(RR=1.02,95%CI,0.45-2.30;P=0.96);骨髓抑制(RR=1.16,95%CI,0.86-1.57;P=0.34)。1年复发率HIPEC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年复发率,HIPEC组低于对照组(RR=0.45,95%CI,0.32-0.64;P<0.00001);5 年复发率,HIPEC 组低于对照组(RR=0.48,95%CI,0.30-0.77;P=0.002);腹腔复发率:HIPEC 组低于对照组(RR=0.45,95%CI,0.34-0.61;P<0.00001)。HIPEC 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1 年生存率(RR=0.64,95%CI,0.47-0.88;P=0.005);3 年生存率(RR=0.62,95%CI,0.54-0.71;P<0.00001);5 年生存率(RR=0.80,95%CI,0.70-0.92;P=0.001)。结论:1.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不增加胃癌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行。2.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胃癌远期预后的影响,有待于高质量、大样本,各项结局指标定义清楚的随机对照研究。3.腹腔热灌注化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具体方案,尤其是药物选择,有待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背景:TGF-β具有免疫抑制效应,属于抗炎生长因子,能下调单核/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合成及MHC-Ⅱ的膜表达,或通过调节Th1、Th2、Th17、Th9、CD8+、CD4+T细胞活性而影响获得性免疫。经与其受体复合物结合,TGF-β触发细胞内信号并发挥调节功能。骨骼肌炎症及再生过程中,TGF-β参与启动肌卫星细胞有丝分裂,有助于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肌管融合。同时,TGF-β能促进肌组织纤维化和细
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约占60%-70%,颈椎牵引是其重要非手术治疗途径。本文基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康复理论指导,研制牵引锻炼颈托;通过临床试验研究牵引锻炼颈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的作用,分析了牵引干预对受试者颈椎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了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颈椎的生物力学影响。本文通过牵引锻炼颈托的设计研制,及其临床试验研究和生物力学分析,明确其临床适应症疗效和
背景:生殖细胞是向下一代传递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的重要环节,生殖细胞的缺陷可导致不孕不育等疾病的发生。人类原始生殖细胞(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hPGC)特化是人类生殖和进化的基础,这一过程发生在囊胚着床后不久(约在孕2~3周),该时期胚胎组织获取困难,不利于体外研究的开展,hPGC的特化机制目前尚无报道。尽管人类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human primordial g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在全球癌症中排在第三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钙通道的异常激活被证明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钙通道阻滞剂在CRC进展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其临床意义有待挖掘。本项研究旨在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对CRC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与CRC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应
研究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性中、小血管炎反应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发热、皮肤粘膜损害、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是日本的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在1967年首次报道,其主要损害是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动脉瘤,恢复期可形成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以及心肌梗死等,严重可导致死亡。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0%~25%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此病多发于
背景高能量损伤、骨感染及骨肿瘤患者中常存在大面积的骨缺损,而修复材料的匮乏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传统骨修复材料因其各自的不同缺点导致其临床使用受限。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以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为主要要素的组织工程骨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
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是生发中心形成、高亲和力抗体和记忆B细胞产生必不可少的一类CD4+T辅助性细胞。TSC1/2通过对mTOR的严格调节,控制细胞代谢、生长、增殖、分化和自噬等过程。研究表明,TSC1缺陷会影响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然而,TSC1对Tfh细胞的分化及其调控抗体反应的效应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TSC1对Tfh细胞/GC B细胞在稳态
光声断层成像(Photoacoustic Tomography,PAT)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成像模式,它结合了光学成像和声学成像的优点,同时具有超声的高分辨率和光的高对比度,被用于活体无创结构、功能和分子成像。造成PAT图像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光在经过组织的前向传播过程中发生非线性衰减,导致组织深部信号减弱;另一方面,在声学反演过程中,由于对声波传播和检测的理想描述,使得模型预测的声信号和真实
研究背景:近来研究表明依赖肠道微生物的胆碱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TMAO可通过诱导炎症及应激反应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已知炎症和应激反应参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的进展。然而,TMAO在CAV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通过病例样本收集、体外实验和小鼠在体实验,探索TMAO促进CAVD发生发展的机制,拟证明TMAO通过调节内质网(ER)-线粒体应激促进CA
研究目的喉鳞状细胞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仍较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治疗和生命。目前仍需要有效并且特异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以提高早期诊断。虽然近几年来靶向药物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较多,但尚缺乏有效治疗喉癌的靶向药物。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药物靶点,GPCRs是否可能作为头颈鳞癌基因治疗的药物靶点目前尚未见研究涉及。关于GPCRs与在喉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如何,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