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经济快速发展以来,青年一代的居住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这一群体的居住问题越是在经济发展程度高的特大型城市,表现的就越加严重。以上海为例,在上海工作的外地青年人频繁更换居住场所、居住条件差、缺乏居住归属感。近几年从政策性的公共租赁住房到市场化的青年租赁社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正在积极缓解上述现象。青年租赁社区从与传统住区形式无差别到逐渐开始在城市中以一种新形式的社区存在,体现在与传统住区不同的空间组织、功能配置和立面形式。其建设形式也从改扩建城市中废弃的办公楼商场到开始由开发商全新建设。但目前从空间层次角度探索青年租赁社区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空间层次单一,无法给青年人带来归属感与安全感,公共空间消极、过渡空间缺失、居住空间舒适性差。本文从空间层次的角度出发,通过重新分析青年社区各居住功能的私密性,对其拆解和组合,重新归纳“青年”社区层面的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将部分原本属于私人空间的功能开放共享,提出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的策略。本文研究对象为青年租赁社区,包括社区中开放共享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私人独立的起居空间。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的前期准备,第一章绪论主要叙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即目前市场化的青年租赁社区仍处在发展初期,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不足够,关于从空间层次对青年社区进行研究也尚不完备;第二部分为对象的背景研究,对青年租赁社区的研究背景和上海松江有巢公寓G60科创中心社区这一实践项目的基本概况进行叙述;第三部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其中第三章通过对上海青年群体居住需求与现状进行调研,发现青年人的居住需求和居住现状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第四章空间层次的模式调整及设计要点,从空间层次分析产生的问题原因和应对方法;第四部分为解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及矛盾提出在设计上的解决策略。以上海松江有巢公寓G60科创中心社区实践项目为例,并补充多个优秀案例和实地走访案例,从第五章的公共空间领域性设计、第六章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渗透性设计、第七章的居住空间的舒适性设计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公共空间总结出明确边界、功能对应、适宜尺度、集体记忆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半公共·半私密空间总结出打开边界、形式和功能渗透、空间功能的匹配三个具体措施,以及私密空间精细化和适应性设计两方面具体措施。以上述三种措施在上海松江有巢公寓G60科创中心社区这一实践项目中探索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