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调节血脂异常最常用的3个腧穴“曲池、中脘、丰隆”不同组合的效应比较,筛选最佳腧穴组方。在此基础上,观察电针最佳腧穴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ET-1、NO、Ox-LDL等含量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对血脂异常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一将106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曲池组、中脘组、丰隆组、曲池+中脘组、曲池+丰隆组、中脘+丰隆组、曲池+中脘+丰隆组,正常组18只,其他组各11只。正常组,每天饲喂基础饲料,其他组:每日定量予以高脂饲料,饮水不限,连续自由饲养7周。3周末,于正常空白组随机选取8只,其他组每组选取1只,腹主动脉取血并检测TG、TC、LDL-C及HDL-C的含量,观察造模成功。第4周开始治疗,连续4周后取材。检测各组大鼠TC、TG、LDL-C、HDL-C、ALT及AST等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肝脏、胸主动脉及脂肪细胞的变化。实验二将3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降脂方”组,每组10只,造模及针刺方法同实验一。治疗4周末取材,检测各组大鼠ET-1、NO及Ox-LDL的含量。结果1.造模3周末,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血清TC、TG及LDL-C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HDL-C的含量降低(P<0.01),说明成功制备血脂异常大鼠模型。治疗后,模型组TC、TG及LDL-C的含量仍高(P<0.01),HDL-C的含量降低(P<0.01),说明实验期间大鼠一直处于血脂异常状态。2.7个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TC、TG、LDL-C、HDL-C、ALT及AST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曲池+中脘+丰隆”组与其他6个电针组相比,TC、TG、LDL-C、ALT及AST等5项指标下降明显,HDL-C含量升高明显,且数值均趋向于正常组。3.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肝脏可见肝细胞胞浆内聚集大量脂滴,发生脂肪变性,细胞中度至重度肿胀,部分细胞膜消失,相互融合,HE染色呈大小不一的空泡状,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肌层未见异常病变,说明未发生AS早期病变;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同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减少,部分脂肪细胞胞浆破裂,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空泡样结构。各电针组肝细胞、脂肪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曲池+中脘+丰隆”组改善更为明显。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ET-1、Ox-LDL的含量升高,NO明显降低(P<0.05);“降脂方”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降脂方”组与模型组相比,ET-1、Ox-LDL含量降低,NO明显升高(P<0.05)。结论1.电针“曲池+中脘+丰隆”组穴降低血脂的效果最优,因而可作为调节血脂异常的基本腧穴处方。2.电针“降脂方”腧穴组方,能有效降低ET-1、Ox-LDL水平,提高NO水平,使ET-1/NO趋向平衡水平,提示针刺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抗氧化能力是调节血脂异常的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