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适合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以人为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虚拟病人模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为强化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以人为中心临床思维以及医患沟通能力训练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培86名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级、2018级、2019级住院医师分别为42名、24名、20名。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了解国内外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以及全科医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估方法。其次,依据我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借鉴卡尔加里-剑桥指南(Calgary-Cambridge Guideline)和加拿大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临床能力评价标准,在全科医学及相关领域专家指导下依托上海恒瓒虚拟病人信息化数据平台建立用于强化住院医师以人为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全科医学虚拟病人模型(4份考核病例与4份训练病例)。接下来,根据随机对照试验原理,按照分层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而,从2020年1月6日开始,在干预组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全科医学虚拟病人模型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依托上海恒瓒虚拟病人信息化数据平台每周发放1个训练病例进行强化训练,共4周。最后,应用莱斯特评估量表初步评估培训效果,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总分和各维度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1.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组、学历和和培训阶段构成情况,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用莱斯特评估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在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间2017级、2018级、2019级与全体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评估总分及7个维度(问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患者管理、解决问题、行为/和患者关系、预防保健、保持记录)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干预组应用全科医学虚拟病人进行为期4周的以人为中心临床思维能力强化训练后,再次应用虚拟病例类型与难度一致的考核病例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住院医师进行考核。应用莱斯特评估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三个年级整体住院医师干预后临床思维能力评估总分以及问诊/病史采集、患者管理、解决问题、行为/和患者关系、预防保健、保持记录6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2017级住院医师干预后临床思维能力评估总分以及问诊/病史采集、患者管理、解决问题、行为/和患者关系、预防保健、保持记录6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2018级住院医师干预后患者管理、行为/和患者关系与保持记录三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维度及总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2019级住院医师干预后行为/和患者关系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维度及总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托虚拟病人信息化数据平台应用全科医学“虚拟病人”强化全科医学住院医师以人为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有助于提升全科住院医师的接诊能力。建议在住院医师培训第三年应用“虚拟病人”强化住院医师以人为中心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并进行形成性评估,帮助住院医师在毕业时具备在基层独立执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