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板摩擦式自定心混凝土框架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已逐步得到关注和认可,其理念是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塑性损伤集中在可更替构件并降低结构残余变形,从而实现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和减少震后修复量。在此背景下,课题组提出了一种“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该体系具有低残余变形、构件基本无损的特性。其中,预制的梁、柱构件由预应力钢绞线拉结为一个整体,组成结构的抗侧力系统和竖向支撑系统,梁端附加的腹板摩擦耗能装置能够在梁柱节点相对转动中耗散地震能量。针对该自定心抗震结构体系,本文先后开展了两种自定心框架结构的试验模型设计、振动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振动台模型设计。根据振动台模型相似比理论及试验条件,确定了本试验的相似比系数。基于相似比系数及性能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种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包括梁-柱、柱-基础节点均由预应力连接的框架(以下简称SCPC)以及梁-柱节点采用预应力连接而柱-基础节点固结的框架(以下简称SCRB)。给出了钢绞线初始预应力、耗能件初始摩擦力以及附加质量的计算结果。基于结构自然频率及场地土信息,考虑规范规定的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要求,同时满足试验设备条件,选择了两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2)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振动台试验研究。针对两种框架,分别设计了一组加载试验,对自定心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试验中结构动力特性、振型及初始刚度、加速度、位移、节点相对转动、楼板相对滑移、钢套筒应变、钢筋及混凝土应变等响应。针对SCPC框架,通过变化自定心结构的两个重要参数,即预应力钢绞线初始预应力以及初始摩擦力,分析了结构参数变化对结构整体及局部响应的影响。(3)由于两种框架的区别在于柱-基础的连接方式,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了柱-基础连接方式对自定心框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腹板摩擦式自定心框架的抗震性能满足工程需要,同时具有震后残余变形小,结构构件基本无损的优良特性。SCRB框架的位移需求低于SCPC框架,但SCRB框架在柱-基础等部位仍有一定的塑性损伤,震后修复的难度大于SCPC框架。(4)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数值模拟分析。在前期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开源有限元软件OpenSees对两种试验框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包含对节点接触、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以及滞回耗能等行为的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总体上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对于试验结构的初始缺陷,尚应在后续数值模拟中进一步加以考虑。
其他文献
钢空腹夹层板是由型钢上下肋、钢管剪力键和混凝土板组成的新型楼盖。它具有跨越能力强、高度小、自重轻等特点,在大跨度多高层工业与公共建筑中有较多应用。空腹夹层板类似
一个结构往往会在受到一次地震作用之后的较短时间内再次遭受余震的作用,此时该结构在上次地震作用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初始损伤且未得到及时的修复,后续地震对结构的附加作用可
超级电容器作为介于普通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储能器件,具有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速率、较稳定的循环寿命、操作安全等优点。其性能提高的关键就在于电极材料的开发,目前
西藏山南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中段的北喜马拉雅大陆边缘褶冲带内,其构造演化与特提斯洋的演化和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作用密切有关。
涪陵地区志留系具备有利的生储盖条件,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然而,对于涪陵地区小河坝组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物性特征的研究程度较低。因此在大量收集、整理和分析前人研
空腹梁是空腹夹层板结构的基本组成构件,具有自重轻、用钢量省、截面形式合理、承载能力高、经济美观等优点。但是目前对于空腹梁刚度的研究并不全面,且并无对其破坏机理方面
为了避免润滑油泄露和有害润滑油添加剂对环境的影响,开发在水润滑条件下工作的摩擦副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水粘度与润滑油粘度相比有较大的差别,且水润滑条件下运动机构频繁运转于混合甚至边界润滑区间,导致摩擦副固-固接触承担相当甚至绝大部分载荷,这对摩擦副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带来严峻的挑战。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自润滑性、高化学稳定性以及性能可设计性等优势,作为水润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工作系统
现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却不断下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中,跨区域产业转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母语教材体现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等全
随着桥梁结构形式不断向轻型化、长大化发展,桥梁在结构上变为一种柔性体系,对风的作用极为敏感,桥梁抗风设计已成为桥梁设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由于湍流求解的困难,一般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