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大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但我国大豆的生产已经不能自给自足,成为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已经满足不了我们对大豆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了,而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粮仓”,其大豆的农业生产就显得格外重要。秸秆是我国常见的有机肥料,其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而且分布广泛且历史悠久,我国每年秸秆的产量高达9亿吨,但实际的利用率则很低,大量的秸秆被露天焚烧和浪费,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田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耕作方式由于对土壤的频繁扰动,不仅仅会使土壤中,原本就稀少的养分更加容易流失,也会带来土壤的板结,环境的破坏等其他严重问题。本试验以哈尔滨地区典型“玉米-大豆”的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不同的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农田处理:传统耕作(TT)、免耕秸秆还田(NT)、免耕播种+苗期垄沟深松(NTS)、垄台深松灭茬+苗期垄沟深松(SCS)、翻埋+苗期垄沟深松(DS),对比出各处理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及大豆产量的影响,以探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期各处理土壤温度大小为:DS>SCS>TT>NT=NTS,处理DS相比于处理TT提高了5月至6月期间大豆土壤的温度,7月高温期时各处理大小为:TT>NTS>SCS>NT>DS,处理DS相比于其他各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土壤的积温(p<0.05),7月22日时相比于处理TT的土壤积温、处理DS提高了20.51℃,处理NT、SCS、NTS分别降低11.59℃、22.24℃、24.72℃。处理DS在大豆生长前期,提高了土壤每日的极值温度。5月末至8月期间,处理NT和NTS也会发生推迟土壤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的现象,处理NT在前期提前了土壤每日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处理NT在降雨过程中降温最小,升温最多,对土壤有一定保温的能力,处理TT在降雨期间土壤温度的波动较大。6月前的大豆生长期,处理NTS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p<0.05),而处理DS则会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在7月的气温高温期,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播种前各处理间最大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T>NT>DS>SCS>NTS,此时处理NT、DS、SCS、NTS分别低于TT处理3.61%、4.45%、4.51、4.61,随着气温的升高,处理NTS成为各处理间的最大含水量处理,每日最低含水量变化趋势和最大含水量变化趋势相同,各处理在前期相比于TT处理,会推迟最高含水量的出现时间而提前最低含水量的出现时间。降雨期间处理NTS一直处于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各处理间土壤硬度差异主要存在0-30cm土层,处理NT和处理NTS在大豆生长前期,对比处理TT,会使土壤硬度增加,后期并无显著影响(p<0.05),处理SCS在前期会使土壤硬度增加,但效果不如处理NT和NTS,处理DS在全生育期都会降低垄台和垄帮的土壤硬度,处理NTS会降低垄沟土壤0-30cm的土层硬度,垄沟的其余情况与垄台、垄帮大体一致。各处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处理DS比处理TT高出24.48kg/亩,增产率为11.01%,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处理DS高出最低亩产NTS处理40.61kg/亩,增产率达19.6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余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