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以《声声慢》的四个英译本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二十世纪末,“文化身份”一词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在西方学界,文化身份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充分体现了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翻译研究领域,译者的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热门问题之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原文译文之间的二元对立,不再把翻译看成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空间予以讨论和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在此研究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译本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等方面有意无意地展现了或塑造了其本身的文化身份。分析探讨译者的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入了解译者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及文化意向等问题,进而拓展翻译研究视野和维度。  本文选取四个颇具代表性的《声声慢》英译本译者为个案:离散译者林语堂、西方汉学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中西合璧的杨宪益夫妇、中国学派译者许渊冲。从几位译者不同的文化身份入手,探讨了在翻译《声声慢》的过程中,译者不同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的影响。通过译例对比分析和探讨,验证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有重要影响,显示了译者不同的文化身份在推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介绍本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声声慢》的研究现状,继而引入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译者文化身份,并对其概念和构建进行了介绍。随后对四位译者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探讨,包括其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然后从文化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四位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最终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其他文献
由于不同语言社会在语言、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及作者与译者主观因素的干扰,翻译损失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对翻译过程中可能造成损失的地方进行补偿,
近代以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作用发生了巨变,不论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还是韩国,知识分子都率先觉醒,走出书房,走向社会和时代的前沿。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同时,中国急需让世界了解自己的文化。毋
宫本百合子(1899-195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女性作家,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锋人物。1916年的宫本百合子刚刚17岁,便以贫穷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发表了震惊文坛的处女作《贫穷的人们
情境语义学讨论自然语言的意义问题,以往对于情境语义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用层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在情境理论研究中忽略了认知因素、语用因素对自然语言意义构建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