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文本解读——基于文化认同的视角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试图在文化方面寻根。然而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造成我国本土文化的松动和流失,人们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容易迷失自我。《远方的家》作为旅游节目,通过体验式行走的方式,带领观众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触摸神州大地的文化积淀,感受普通群众的真善美。节目通过讲述基层人民的故事,展示地缘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节目的行走和叙述连结着广而深的家国情怀,从而让观众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认同。  本文第一章着重介绍《远方的家》这个节目。第一节先总结节目的发展历程,然后在分析旅游节目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远方的家》的旅游意义和文化意义。第二节从以系列为主,变换内容聚焦点和以体验为主,进行双重身份叙事两大方面,深入分析《远方的家》的节目特色,其中以壮美质朴的边疆、开放创新的沿海和自然神秘的中国北纬30°为角度分析不同系列的主题。第二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远方的家》层级性的文化表达。第一节从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总结节目的表层文化意象。第二节从改善生活的家园建设、抵挡不住的美食诱惑和平淡简单的生活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作为实践性文化意象的生活。第三章立足节目文本从“符号”、“形象”和“集体记忆”三个方面论述《远方的家》的文化认同建构:第一,从边界符号(界碑、国旗和口岸)、少数民族符号(乐器和服饰)两方面讨论符号如何促进文化认同;第二,从个人形象、家庭形象和家乡形象的塑造讨论文化认同;第三,以历史事件和民族风俗为角度,分析集体记忆对文化认同建构的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初赴云南考察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远方的家》正是通过展现中国的乡村风貌、青山绿水和朴实勤劳的劳动者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他文献
期刊
回顾我国九十年的新闻教育历程,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媒介发展状况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各个不同时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也相应发生着改变
针对近几年在使用液压凿岩台车过程中遇到的材料浪费,维修困难,使用不便等问题,介绍推进液压缸行程可变推进系统、滑板螺栓孔修复技术以及移动式水管卷盘等3例操作简单,便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喉舌”的党报正在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党报改革和发展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党报发展的历程出发,首先分析了它们面临的复杂多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