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N蛋白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增殖和转移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tyle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肾癌是人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其较高的致死率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中肾细胞癌最为常见,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以上,其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中。尽管肾癌治疗方法一直在发展,但术后复发和药物耐药等因素影响着肾癌的治疗效果。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细胞合成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者细胞之间的一些大分子,主要是由纤维胶原和非纤维胶原、弹性纤维和非胶原糖蛋白(如蛋白聚糖、透明质酸)组成。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时,ECM无疑是机体的第一道屏障。核心蛋白(decroin,DCN)是蛋白聚糖(proteoglycan,PG)的重要成员之一,目前大量研究表明DCN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形态转归、调节肿瘤血管生成和减少肿瘤转移。但目前国内外并没有DCN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Oncomine数据库数据的挖掘并结合免疫组化研究DCN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同时在体外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中研究DCN在肾细胞癌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材料方法1、通过公共数据库Oncomine中的数据研究DCN在肾细胞癌中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筛选临床多种肾细胞癌病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CN蛋白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DCN蛋白表达水平与R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2、通过细胞百科全书(CCLE)数据库分析DCNmRNA在人类不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并重点分析DNCmRNA在肾细胞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5-azac处理786-0细胞系和OS-RC-2细胞系,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DCN mRNA水平的变化。同时体外构建DCN过表达质粒pEGFP-N1-DCN并转染肾细胞肾癌细胞系,运用MTT方法、流式细胞技术、平板克隆形成及Transwell方法检测DCN蛋白对肾细胞肾癌细胞系增殖、周期及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CN蛋白对p21蛋白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变化。3、在14只6周龄雄性BALB/c裸鼠中构建786-0细胞系的皮下种植瘤模型。每组7只,每只分别注射每只裸鼠注射2106个细胞,且每隔两天进行观察直至出现肉眼可见皮下瘤后,每5天用游标卡尺测量皮下瘤体最短径(a)和最长径(b),予以记录,最后根据公式计算肿瘤体积(v=a2b/2),统计分析。27天后,将裸鼠麻醉并处死裸鼠,分离皮下瘤,称量组织重量并记录,统计分析。同时行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两组DC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皮下瘤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和Ki67染色。结果1、DCN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肾组织:通过Oncomine数据库数据挖掘发现在肾癌组织中DCN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肾组织。在不同类型的肾细胞癌中,DCN mRNA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CN蛋白在94例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发现DCN蛋白在癌组织中主要表达与癌细胞细胞核,癌组织间质中的表达较弱;而在正常肾组织中,DCN蛋白的表达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肾细胞细胞核、细胞浆以及间质中均有表达。DCN在癌细胞细胞核中的表达与正常肾细胞细胞的阳性表达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癌组织间质中DCN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间质。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DCN蛋白在肾细胞癌癌组织间质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和病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但与肿瘤的最大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肿瘤最大径较大时(>4cm),癌组织间质中DCN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2、DCN蛋白可抑制肾细胞肾癌细胞系增殖和转移:通过构建pEGFP-N1-DCN质粒并转染肾细胞肾癌细胞系786-0和OS-RC-2后,DCN蛋白在两种细胞系中分别增加了 2.7倍和2.3倍(P<0.05)。MTT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速率结果显示在786-0细胞系中自24h起,转染pEGFP-Nl-DCN质粒的细胞增殖较转染pEGFP-N1质粒的细胞缓慢,而在OS-RC-2细胞系中自48h起,转染pEGFP-N1-DCN质粒的细胞增殖较转染pEGFP-N1质粒的细胞增殖速率明显减慢。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也发现DCN蛋白表达增加后可有效抑制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在786-0细胞系中,对照组pEGFP-N1质粒组克隆形成数目为93±8,而处理组pEGFP-N1-DCN质粒克隆形成数目为58±3,两组p值为0.03,具有统计学差异。在OS-RC-2细胞系中,对照组pEGFP-N1质粒组克隆形成数目为158±7,而处理组pEGFP-N1-DCN质粒克隆形成数目为68±9,两组P值为0.008,具有统计学差异。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在786-0细胞系中,转染pEGFP-N1-DCN质粒的细胞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多,而S期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周期各期两组(pEGFP-N1vs.pEGFP-N1-DCN)细胞比例分别为:G1 期,41.05±1.01vs.44.78±0.28,P=0.037;S期,44.36±1.16vs.39.66±0.76,P=0.04;G2/M期,14.60±2.17 vs.15.57±0.47,P=0.6。由此提示DCN蛋白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程从而抑制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DCN蛋白对肾细胞肾癌细胞系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同样也发现DCN蛋白可有效减少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在迁移实验中,786-0细胞系pEGFP-N1组vs.pEGFP-N1-DCN组穿过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滤膜孔到达下室的细胞数为735±63vs.510±28,P=0.045。而OS-RC-2细胞系两组细胞数分别为 805±77vs.502±28,P=0.035。在侵袭实验中,786-0 细胞系 pEGFP-N1 组 vs.pEGFP-N1-DCN组穿过小室底部基质胶和基底膜滤膜孔到达下室的细胞数为546±19 vs.436±30,P=0.049。而OS-RC-2细胞系两组细胞数分别为675±21 vs.266±17,P=0.00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CN蛋白可能调控的蛋白分子,结果显示DCN蛋白表达增加后,肾细胞肾癌细胞系中p21蛋白分子和E-cadherin蛋白分子都呈上调趋势,提示DCN蛋白可能是通过调控p21和E-cadherin从而调节肾细胞肾癌细胞系增殖和迁移及侵袭能力。3、DCN蛋白可抑制肾细胞肾癌细胞系体内成瘤和瘤体生长:相比于转染pEGFP-N1组,转染pEGFP-N1-DCN质粒后裸鼠皮下瘤成瘤率降低,瘤体体积减少,质量减轻。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DCN表达水平发现转染pEGFP-N1-DCN质粒后DCN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都升高。Ki67染色显示相比于对照组,DCN过表达组的Ki67染色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与意义1、首次明确DCN mRNA肾癌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而DCN蛋白在肾癌癌组织间质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间质,并且与肿瘤大小相关。2、首次在肾细胞肾癌细胞系中明确DCN蛋白通过调控p21蛋白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肾细胞肾癌细胞系增殖和转移:通过MTT、平板克隆形成、流式技术检测转染pEGFP-N1-DCN后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Transwell方法检测pEGFP-N1-DCN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也明显受抑制。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21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分子在DCN表达增加后表达上调,由此提示DCN蛋白通过调控p21蛋白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肾细胞肾癌细胞系增殖和转移。3、在活体动物水平明确DCN蛋白具有抑制肾细胞肾癌细胞系体内成瘤及瘤体生长的作用:DCN蛋白表达增加后能有效降低裸鼠皮下成瘤率,抑制皮下瘤生长,降低皮下瘤瘤体结节大小及Ki67阳性率。这是首次在活体动物水平证实DCN蛋白具有抑制肾细胞肾癌细胞系体内成瘤及瘤体生长的作用。
其他文献
无线信道是一种开放和共享媒质,其广播特性致使任何在发射机传输功率覆盖范围内的通信节点都可能接收到该发射机的传输信号。因此,干扰在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中广泛存在,已成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201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做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方便了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进而强化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弱化了时间和空间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限制。青年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相比较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网络参与政治。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青年群体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利益诉求诸多、参与情绪非理性化和参与态度冷漠的特点。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为95后青年群体参与政治服务,建立政府与95
第一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儿童川崎病左心室纵向收缩期应变的研究目的:利用2DSTI测量左心室纵向收缩期应变(GLPS)在KD不同病程中的变化,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害(CAL)、二
农村物流需求量的预测对于农村物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把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农村物流需求量预测指标,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双指数平滑及移动平均单预
目的通过调整昼夜明暗交替的时间,研究昼夜节律紊乱对C57BL/6小鼠T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应用HBV高压水注射小鼠模型,研究昼夜节律紊乱对HBV清除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购买5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适应环境1周后,随机分为4组,包括昼夜节律提前组(Advanced circadian rhythm,ACR)、昼夜节律延迟组(Delayed circadian rhythm,DCR)、昼夜节律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信息之间的表现规律及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标准化提供量化参考,进而为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入118例行128层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分别收集患者影像学冠状动脉CTA的各项客观指标和表现,包括CAD-RADS分型、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情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肌桥分布情况及规律,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其之间的
目的:通过研究Frank征与Adropin的相关性,试图阐明Frank征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Frank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CAD)相关的理论依据。
作为重大生命事件,生育对女性的影响远胜于男性。在个体时间与精力的双重约束下,源自于工作与育儿的双重负担使得母亲的职业轨迹有别于父亲,而女性因生育所面临的种种职业遭
民国时期的戏曲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是中国戏曲史上再次崛起的一座高峰,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身为清末民初时颇负盛名的戏曲家,同时也是北大戏曲学教授的许之衡,生于广东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