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的戏曲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是中国戏曲史上再次崛起的一座高峰,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身为清末民初时颇负盛名的戏曲家,同时也是北大戏曲学教授的许之衡,生于广东番禺,祖籍浙江仁和,家境优越,祖上因游幕迁至广东番禺,祖父德高望重,家族中也是人才辈出,蜚声海内外。许之衡在广雅书院求学时,曾拜于康有为门下,1903年中副榜贡生,后赴日留学。回国后,许之衡在大约1913年前往北京,住在仙城会馆,希望有所建树。事与愿违,许之衡虽然在北京结交了很多文人,平日里常以诗词唱和,但因入京后一直抑郁不得志,满腔理想无法实现,许之衡心中时常有所感伤。所幸与吴梅结识,许之衡在戏曲的学习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不仅为补全吴梅《顾曲麈谈》而作了《曲律易知》,还为当红女伶刘喜奎写了部戏曲作品《霓裳艳》。后来,吴梅南下赴往南京大学任职,走前把许之衡引荐给了北大,以接替自己戏曲教学的职位,就这样,许之衡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转折。许之衡在《霓裳艳》中,将自己、刘喜奎、吴梅代入其中,写了围绕着名伶刘喜娘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取材上看,《霓裳艳》十分新颖,既遵循着戏曲创作的规范,又与时俱进,把一些真人真事和社会现象写入其中,立意鲜明,耐人寻味。从布局来看,许之衡把剧情的跌宕起伏安排得十分巧妙,用“一主脑两线索”的设置,让两条线上的人物既独立又交叉影响,共同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并插入适当的过场桥段,做到张弛有度。从人物形象上看,许之衡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即使是同样的身份,在举止谈吐和观念也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物的唱词也贴合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使善恶美丑相互对应,相互衬托。在北大期间,许之衡先后担任了戏曲史、声律学、曲学、作曲法、作词法等课程,并将讲义整理出版,共有《声律学》(即后来的《中国音乐小史》)、《戏曲源流》、《曲学》、《曲选》、《作曲法》、《词学及词选》六部,同时还出版了《守白词》。其中,《声律学》和《戏曲源流》是从发展史的角度来阐述戏曲的源头(歌舞)、发展(隋唐乐调)、成熟(宋金元戏曲)、盛行(明清戏曲)过程,将古籍文献中关于戏曲的记载进行归纳,对误处进行纠正,对存疑处进行考证。《曲学》、《作曲法》以及入职前所著的《曲律易知》则是许之衡的戏曲创作理论,许之衡将戏曲创作从整体布局、宫调曲牌、字眼句式从大的方面到小的细节处,一一进行分析论述。许之衡提出,排场要按悲、欢、离、合进行安排;宫调曲牌要按照唱词和气氛进行选择,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随心所欲;在大的方面上都已经妥当后,要着眼于字句,要按阴阳平仄的要求进行填词,在韵律不出差池的基础上做到文律并美。不仅如此,许之衡还总结了散套、杂剧、传奇的创作技巧,将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可以按照模板创作的地方指出来,以方便初学者熟悉作曲的法则。许之衡在戏曲藏抄上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其所藏抄戏曲称作“饮流斋抄本”。由于许之衡所藏抄戏曲大多为珍本、孤本,有的甚至连名目都十分罕见,所以“饮流斋抄本”在民国时期的藏曲家中十分出名。“饮流斋抄本”目前可搜集到的有43种,其中多数经许之衡题过序跋题记,包括许之衡的点评、对收藏来源做的交代、对戏曲创作者及年代的考证,以及对前人定论的勘误。这些题记序跋对于戏曲的流传与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许之衡还对其中四部戏曲作品进行了重校与改订,如重校《胭脂记》、改订《玉梅亭》,对《艳云亭》中《痴诉》一折的订正,在《聚宝盆传奇》中增补《闺怨》一出。整体来说,作为清末民初戏曲研究的佼佼者之一,许之衡应当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他的观点有着十足的先进性,在对他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清末民初时的戏曲方法和进展,对于现代戏曲的研究有着很深的借鉴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