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观测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模型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测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模型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并为眼针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支持。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72只成年SPF级SD大鼠,雄雌各半。适应性喂养7d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动物按照1:3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18只,造模组54只。造模组大鼠以改良线栓法制备CI/R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施以相同手术方式但不做实质性栓塞。模型制备后2组大鼠分别以Zea Longa5分制评分标准判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各随机抽取1只用TTC染色法判断梗死灶的有无。模型确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眼针治疗组。其中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至其他组别干预结束;眼针治疗组分别于再灌注3h后、再灌注12h后、再灌注24h后施以眼针斜刺“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平补平泻;非经非穴组于眼针穴区外侧约5mm的位置进行针刺,干预时机与眼针治疗组保持一致。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进行行为学评价及指标测定:以Zea Longa5分制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HE染色法观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缺血半影区BDNF、NGF、GDNF及bFGF表达情况;ELISA法测定大鼠缺血半影区BDNF、NGF、GDNF及bFGF蛋白含量;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并对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1.造模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评分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造模后,TTC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脑组织内出现白色团块,提示有梗死灶存在。3.干预后,行为学评分表明:与模型对照组对照相比,眼针治疗组评分显著降低(P<0.01),非经非穴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后,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未见细胞水肿及变性;模型对照组细胞完整性被破坏,与假手术组形成鲜明对比;非经非穴组与模型对照组观察到的结果相近;眼针治疗组神经细胞轮廓较清晰,较造模后呈恢复趋势。5.干预后,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对照组缺血半影区BDNF、NGF、GDNF及bFGF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非经非穴组的BDNF、NGF、GDNF及bFGF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眼针治疗组BDNF、NGF、GDNF及bFGF的表达水平表达显著升高(P<0.01)。6.干预后,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对照组缺血半影区BDNF、NGF、GDNF及bFGF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非经非穴组BDNF、NGF、GDNF及bFGF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眼针治疗组的BDNF、NGF、GDNF及bFGF含量显著升高(P<0.01)。7.干预后,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着色明显,富含大量的尼氏小体;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尼氏小体数量骤减,神经细胞大量丢失(P<0.01);非经非穴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基本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眼针治疗组尼氏小体数量回升,阳性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1.眼针疗法可有效改善CI/RI模型大鼠肢体功能障碍,并于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脑组织损伤。2.眼针干预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能明显上调CI/RI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BDNF、NGF、GDNF、bFG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3.眼针疗法能有效改善CI/RI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神经元功能并增加阳性神经元数目,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在为神经元提供营养,促进其增殖的同时,诱导血管新生以减少神经元的继发损伤,影响了神经元转归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愈肾方联合黄蜀葵花治疗证属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辽宁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被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共计72例,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愈肾方,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予愈肾方联合黄蜀葵花,一个疗程为4周,治疗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24h尿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涉及皮肤光老化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找出主要研究机构和热点人物,并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为科研人员选题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研究热点中药,挖掘治疗皮肤光老化的高频次中药,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其对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重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挖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药对治疗DPN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为治疗DPN的中药筛选及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合理检索式于CNKI、CBM、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2010年1月-2020年8月。筛选出中药复方治疗DPN的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医案总结等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后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出组方规律及核心药对。于TCMSP数据库查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慢性肾脏病(CKD)3-5期合并贫血(RA)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目的是从中医辩证分型的角度去探讨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贫血,为临床的治疗和指导提供更好的帮助。材料与方法:本课题样本主要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份,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且符合慢性肾脏病(CKD3-5期)合并贫血诊断标准的患者,经过纳入标准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将数据挖掘与临证感悟相结合,归纳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的临床表现及处方特点,总结姜树民教授对CAG的辨证经验与方药规律,传承其学术思想,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数据支撑及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门诊,姜树民教授诊治的CAG患者150例,建立患者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熵层析聚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对临床采用自拟方清利方联合硝呋太尔片治疗尿路感染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全部病例来自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辽宁省中医院肾内门诊治疗的病人,均诊断为尿路感染,最终入选病例共计71例,按照服药方法将入选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自拟方组及热淋清组,自拟方组35例,热淋清组36例。其中自拟方组使用老师自拟方清利方联合硝呋太尔片,热
目的:运用统计学技术,研究含有夏枯草的中药复方治疗甲亢的用药配伍规律,从而探究不同证型与药对配伍的规律,以此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依据。材料与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中筛选2000-2020年的应用含有夏枯草的中药复方治疗甲亢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含有夏枯草的中药复方治疗甲亢的数据库,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进行总体药
研究目的:利用浮针结合普通针灸治疗与普通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来确定浮针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气滞型)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主要从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气滞型)的患者60例,按照投硬币法划分成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普通针刺,实验组予普通针刺后予浮针治疗,观察并记录下病人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3周后的颈椎功能障碍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抑郁提供更多临床思路。方法:收录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K科病房于2019年1月-2020年10月经诊断和量表测定符合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且为气虚血瘀型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类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其以口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西药;试验组40例,除口服常规西药外另加服通心络
目的:论文一为探究参苓白术散对治疗脾虚湿困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论文二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作用机制。资料与方法:论文一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门诊,并符合脾虚湿困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纳入标准的80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为外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次每侧鼻孔两揿,每日一次,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