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快诱导+无通气(1min、1.5min、2min)方案用于择期手术麻醉诱导,并与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快诱导+无通气方案用于急诊手术作比较,探讨两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
[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2月共54例全麻患者进行研究,男24例,女30例,平均年龄(41.8±10)岁,体重(61.8±9.2)kg,ASAⅠ~Ⅲ级,均无严重心血管病史及糖尿病史,术前气道评估无困难插管因素。将患者分为A、B、C、D共4组,其中A组30例,B、C、D组各8例,D组8例均为急症饱胃患者,其余组为择期手术患者,研究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无通气快诱导麻醉技术临床应用的初步观察。A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平卧,保持头高足底15°。连接监护仪,先行动脉直接测压及静脉输液10ml/kg后再行麻醉诱导,嘱患者自主深呼吸,面罩纯氧(5L/min)吸入5min后缓慢静注芬太尼(2μg/kg),3min后快速静注丙泊酚2.5mg/kg、罗库溴铵0.9mg/kg,60s后行气管插管。诱导插管期间不给予正压辅助或控制通气。观察并记录观察并记录入室(T1)、芬太尼静注后1min(T2)、2min(T3)、3min(T4)、插管前即刻(T5)、插管后1min(T6)、2min(T7)、3min(T8)、5min(T9)共9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气分析,记录有无麻醉诱导期并发症发生。
第二阶段:无通气快诱导麻醉技术用于择期、急诊手术的临床研究。选择B、C组各8例患者,麻醉诱导方法与A组相同,但B组、C组分别在丙泊酚及罗库溴铵静注后90s及120s行气管插管。D组将静注丙泊酚改为依托咪酯0.3mg/kg,其余同A组(60s后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记录入室(TⅠ)、芬太尼静注后1min(TⅡ)、2min(TⅢ)、3min(TⅣ)、插管前即刻(TⅤ)、插管成功后即刻(TⅥ)、插管后1min(TⅦ)、2min(TⅧ)、3min(TⅨ)、5min(TⅩ)共10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气分析,记录有无麻醉诱导期并发症发生。
[结果]:
第一部分:各患者T1点SpO2基础值均>95%,HR、SBP、DBP均正常。T5点SBP、DBP较T1明显减少(P<0.05);T4点PaCO2较T1点有上升趋势(P>0.05);各患者诱导后插管条件满意,平均插管耗时(31.8±8.05)s。T5、T6、T7、T8、T9点SpO2均达99%以上,T5点及T6点两时间点PaO2较T4点仅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T5点PaCO2较T4点明显上升、pH值较T4点明显降低(P<0.05),T6点PaCO2较T5点明显下降(P<0.05),但与T4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6后各点PaO2及PaCO2与T4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点pH、SpO2及SaO2与T4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第二部分:B、c两组情况与A组相似,两组TⅤ点SBP、DBP较TⅠ点明显下降(P<0.05),但与A组同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能提供满意的插管条件,平均插管耗时(31.3±4.1)s及(30.0±5.7)s;两组TⅤ、TⅥ两时间点PaO2较TⅣ点明显降低(P<0.05),但最低值仍>300mmHg,PaCO2较TⅣ明显增高、pH值较TⅣ点明显降低(P<0.05),最高值为57mmHg。插管1min后各点PaO2及PaCO2与TⅣ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点pH、SpO2及SaO2与TⅣ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TⅤ点SBP、DBP较TⅠ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明显高于A组同时间点水平(P<0.05),插管期间PaO2及PaCO2变化规律同A组。4组均无诱导期反流、误吸发生。
[结论]:经5min纯氧(5L/min)预吸入后,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快诱导+无通气(1min、1.5min、2min)方案诱导期无低氧血症发生,仅有PaCO2暂时性升高,插管成功机械通气后PaO2、PaCO2也都于3min内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可安全用于择期手术的麻醉诱导。依托咪酯组较丙泊酚组诱导期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在低血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应用更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