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结石作为消化系疾病中的常见病,有国外研究者报道其发生率在10%以上。在胆结石疾病中胆囊结石约占90%,而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约12%~21%,其发病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所以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以往的治疗策略是首先开腹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并术后留置T管引流,但该策略对机体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易造成切口感染等。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新的治疗策略是首先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明确胆管结石,然后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胆总管取石术,最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对胆囊功能、胆囊切除后综合征以及胆管损伤等方面不断地深入研究,研究者提出了是否一定要将有功能的胆囊切除?这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也持有同样疑惑。众所周知熊去氧胆酸(UDCA)被作为治疗胆囊结石药物。我们综合以上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探究了此种方案:首先针对胆总管结石行EST+胆总管取石术;然后针对胆囊结石给予口服UDCA治疗,以寻求一种微创、保胆、疗效可靠的治疗策略。目的:通过分析在EST基础上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以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提供一种疗效较可靠且安全的治疗方案,也为临床工作者在进行个体化治疗时提供一定的相关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将承德市中心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诊治的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病例。采用半随机方法将所有病例分为UDCA组与空白组,其中UDCA组36例,空白组40例。在治疗随访过程中有6例退出,其中UDCA组1例,空白组5例。完成治疗随访共70例,UDCA组和空白组各35例。通过借助统计学软件处理及分析,udca组和空白组的基线资料一致(table1、2、3)。2治疗方法(1)udca组治疗:依据《2010版经内镜胆胰管造影诊治指南》内镜医师对udca组患者顺利完成est+胆总管取石术,术后予以相同护理、饮食指导及抗炎等治疗,待手术后第15天开始规律口服熊去氧胆酸(10mg/kg/d,每晚1次,疗程4个月)。(2)空白组治疗:由同一内镜医师予空白组完成est+胆总管取石术,术后仅给予相同常规治疗,对胆囊结石不做其它特殊处理。3观察指标(1)疗效性观察指标:借助b超检测胆囊结石、胆囊壁厚度(gallbladderwallthickness,gwt)、胆囊收缩率(gallbladdershrinkage,gs)的变化。(2)安全性观察指标: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相关不良症状(如腹痛、发热等);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等相关指标。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从而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统计方法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t-test),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t-test)。计数资料的结果采用率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2检验。所有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随访4个月,udca组胆囊结石治愈率40.00%(14/35),空白组胆囊结石治愈率14.29%(5/35),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udca组随访2个月和4个月时,胆囊结石治愈率分别为11.43%(4/35)和40.00%(14/35),udca组两个时间段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2随访4个月,udca组胆囊结石治疗有效率74.29%(26/35),空白组胆囊结石治疗有效率28.57%(10/35),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dca组随访2个月和4个月时,胆囊结石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2.86%(8/35)和74.29%(26/35),udca组两个时间段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4个月,udca组的胆囊壁厚度较治疗前降低,t=27.21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胆囊壁厚度较治疗前也降低,t=22.08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后可得出:UDCA组在降低胆囊壁厚度上明显优于空白组,t=﹣2.936,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随访4个月,UDCA组胆囊收缩率较治疗前提高,t=﹣29.2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较治疗前提高,t=﹣15.3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后可得出:UDCA组在提高胆囊收缩率上明显优于空白组,t=15.75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治疗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共出现胆总管结石再发6例。UDCA组中1例占2.78%(1/36),空白组中5例占12.50%(5/40)。6在治疗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共出现腹痛和(或)发热6例。其中UDCA组1例占2.78%(1/36),空白组5例占12.50%(5/40)。7在治疗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血常规和(或)肝功能异常共7例。其中UDCA组2例占5.56%(2/36),空白组5例占12.50%(5/40)。结论:1小于1.5cm胆囊结石,在EST基础上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疗效显著,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疗效可进一步提高。2在EST基础上口服熊去氧胆酸可明显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3在EST基础上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对于胆总管结石再发未见明显不良影响。4在EST基础上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可能因自发性排石出现腹痛等不良症状。5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时对血常规、肝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