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刘易斯《修道士》中安布罗斯的毁灭性欲望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和深刻使其能从“通俗”小说走向“经典”小说。小说不仅详细地描述了主人公,即修道院院长安布罗斯走向毁灭的全过程,而且还将他那隐秘曲折、复杂微妙的深层心理世界淋漓尽致地和盘托出,从而使读者清晰地窥见到安布罗斯在每一次命运的重要抉择关头所伴随的心理骚动和变化。《修道士》中安布罗斯内心活动实际经历了从被忽略的欲望、压抑和顺从的欲望到最后欲望爆发的过程。本文着重探讨的欲望为安布罗斯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以及作为一个成年男性所具有的正常的性欲望。作为修道院院长,安布罗斯那与生俱来的世俗需求和个人欲望被长期压抑,三十年的清修生活让他不知男女之爱为何物,三十年的与世隔绝使他冷漠残忍。他舍弃个人自由,死守于修道院内;他拒绝美好的友情和真挚的爱情,甚至将它们无情打压。这些都为后来他的犯罪埋下隐患。安布罗斯在压抑自我欲望的过程中,对现实条件做出了暂时的妥协。因为在这一阶段,根深蒂固的社会规约和宗教规范在安布罗斯的内心占了上风,在经历了痛苦地心理挣扎后,他选择了顺从。然而在经历了短暂顺从后,安布罗斯内心积聚的欲求却达到顶点。内心纠结过后,安布罗斯在饥渴的欲望与道德和人性的斗争中,形成了他扭曲的人格,以至于犯下了强奸、乱伦、弑母等一些不可饶恕的罪孽,甚至最后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撒旦,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本文拟用弗洛伊德“三我”理论来分析安布罗斯走向毁灭的症结所在。弗洛伊德认为,拥有一个有着平衡协调作用的自我有助于形成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益无害的健全人格,反之,则容易走向两个极端,非残忍冷漠即冲动鲁莽。最初的安布罗斯生活在伪造的超我状态中,为了做好大家所称颂的“神圣的人”,他严格遵守着宗教规约,拒绝任何世俗情感,从而导致自己与女性绝缘,更不懂男女之情,他成为了冷漠无情的宗教执行者。然而,本我总是不断地努力着寻找满足和发泄,它们最终必须找到某种表现的形式,不管是间接的还是扭曲的。安布罗斯那长期被极度压抑的本我欲望达到极限以后,最终以扭曲的表现形式爆发出来。受万众敬仰的“神圣的人”最终转变为了万人唾弃的“恶魔”。因此自我协调作用出现失衡使安布罗斯先后经历了后两种极端人格,残忍冷漠和冲动鲁莽,最终导致了他的个人悲剧,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论文试得出以下结论:社会规范,宗教规约和道德约束对个人欲望的过度压抑所导致的欲望反弹是安布罗斯自我毁灭的症结所在。因此,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一己幸福的追求,是有必要在能够得到合情合理释放的情况下适度地与现实规范做出妥协,这于社会于个人都利大于弊。
其他文献
1998年,一部由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井隆重推出的动画片《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美国电影创作特点结合的产物,可谓是“中西合壁”的佳品。时隔十年,2008年,梦工厂制作的动
本文就艾默生DC/DC变换器应用中的输入软启动电路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其中的应用电路对艾默生DC/DC变换器用户或其它爱好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In this paper, Emerso
山本文绪是日本当代女作家,发表了大量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随笔。爱情是她作品一贯的主旋律。但是,在山本文学的世界里,爱往往不是甜美的,而是呈现一种无糖状态。山本对爱虽然
本文的目的是从社会学视角探究浙江省创业者的背景特征,创业动机和创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践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实践是场域
本文提出了一种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多进制正交码解扩方案,采用串行FHT、并行FHT和并行积分法三种方法,在FPGA中实现了其核心--最佳非相干16进制解扩单元.详细分析结果发现,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