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媒体网络时代,微信、微博以及短视频平台等各种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自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生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舆情特别是公众表达、接收信息的重要平台,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谣言频发。面对网络舆论的冲击,政府治理能力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自媒体协同公众、企业等社会主体响应政府政策、传播企业文化、发展电商模式等,调动各主体共同参与监管,提升整体监管能力和绩效。另一方面,自媒体低门槛、发言自由、评论便捷等,公众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导致负面舆情、谣言等传播速度快,舆论影响力大,对政府的网络应急、联动监管等能力要求更高,而传统的监管手段逐步失灵。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常爆舆情,公众消费信任逐渐降低,对政府监管能力、企业经营责任提出质疑,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食用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协同优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舆情传播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出发,对当前食用农产品在生产到消费等环节所呈现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媒体时代背景,按照“细化监管主体、强化监管结构、优化运行机制”的研究逻辑探讨监管模式的不足。通过对自媒体、政府、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如何应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问题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对自媒体平台的协同监管机制做了探索。首先,从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舆情传播的特征及影响、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不足、自媒体的协同监管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内容。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抽样数据收据等方法分析各自媒体平台的传播特征和现状,了解公众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言行,分析监管主体、监管结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自媒体对监管所带来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第三,结合“僵尸肉”事件作实证案例分析,从舆情传播理论和协同优势理论出发,回顾了事件舆情演变过程,分析了舆情事件传播特征,就自媒体协同监管方向结合案例着重做了问题和原因探究。最后,提出了食用农产品安全自媒体协同监管的有效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模型,设置以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为主体的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和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监管平台组成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专业数据库。构建以增强各社会主体认知的控制参量和建构协同监管机制的序参量互为作用关系的监管结构,控制参量包括各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协同、信任关系共建、法律法规健全等认知协同,而序参量包括风险沟通机制、科学评估机制、市场联动机制、评价问责机制等机制协同。同时发挥自媒体大数据、信息管理、舆论引导这三方面的“协同监管”运行机制,就食用农产品安全优化监管提出进一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