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一步改进ACI临床治疗方法,探讨ACI最佳治疗手段,以期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邹平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共30例,作为静脉组;采用动脉内治疗的患者共20例,作为动脉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入院前和溶栓前血压、入院相关化验检查、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静脉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滴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动脉组采用介入下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成型或成型后再闭塞后并支架置入术治疗。两组均在治疗24h后对排除颅内出血倾向的患者给予脱水、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保护神经等常规治疗。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h、1d、3d、7d、14d六个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并进行对比;于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的依赖和病残程度并进行对比;通过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统计责任血管的再通情况。安全性评价方法:观察颅内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8,P>0.05);治疗后2h、1d、3d、7d、14d五个时间节点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动脉组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14d动脉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静脉组(P>0.05),但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动脉组的MRS评分明显优于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4例(70.0%),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7例,未通2例,再通率为78.6%;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例(30.0%),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2例,未通1例,再通率为83.3%。安全性比较:动脉组有2例(10%)患者出现颅内出血,1例(5%)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1例(5%)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5%)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出血。静脉组有3例(10%)患者出现颅内出血,1例(3.3%)患者出现牙龈出血,3例(10%)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3,P>0.05)。动脉组和静脉组死亡例数分别为3例(15%)和4例(13.3%),两组在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5,P>0.05)。结论动脉内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均具有的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本实验结果表明动脉内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于既往文献报道的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接受动脉内治疗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依赖和病残程度明显低于静脉溶栓治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