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环境下电动汽车路径选择和充电设施布局优化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x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的不断重视,电动汽车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驾驶体验好等优点,但也面临着续航里程短,充电慢,充电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普及使用。科学合理地引导电动汽车出行,完善充电设施规划布局可以缓解出行者的里程焦虑,促进电动汽车的有序发展。本文基于交通网络流理论,以电动汽车出行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不确定交通网络环境下的个体路径优化,交通网络分配和充电设施布局等问题。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电动汽车中短距离出行路径优化:约束可靠最短路问题同时考虑交通网络中路段出行时间的随机性和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建立了约束可靠最短路模型,它是一个广义的最短路模型,根据不同的参数取值,该模型可以退化为可靠最短路模型,约束最短路模型或普通的最短路模型。为了减小问题规模,首先提出了预处理方法和网络缩减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和多准则标号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并在多准则标号算法中融合了A*算法将优先搜索权分配给距离终点更近的节点标号,进一步提升了算法的运算性能。(2)电动汽车长距离出行路径优化:考虑充电行为的可靠最短路问题为了适应电动汽车长距离的城际出行,将交通网络中的随机路段出行时间和充电节点停留时间,以及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行为等因素融入最短路径模型中。基于不同的建模思路和决策变量,分别建立了基于路段-节点-状态的模型和基于充电行为子路径的模型。针对两类模型的建模思路,分别提出了多准则标号算法和两阶段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并在方格网络中分析了两类算法的适用场景,其中多准则标号算法适用于少O-D对的具有高密度充电节点的交通网络,而两阶段算法适用于多O-D对的具有低密度充电节点的交通网络。(3)电动汽车混入下的交通网络流量分布:可靠交通网络均衡问题考虑交通需求的不确定性作为源头,解析地推导了路段出行时间和充电节点停留时间的均值和方差,并根据出行时间的独立性假设和中心极限定理,估计了路径的可靠出行时间。基于交通网络均衡理论建立了电动汽车混入下的多用户变分不等式模型,证明了模型至少存在一个解,并推导了等价的Wardrop第一原则表达式。在求解算法上,以电动汽车长距离出行可靠路径优化问题求解算法为基础,引入了列生成算法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基于列生成的相继平均算法(CG_MSA)对可靠交通网络均衡问题进行求解。(4)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优化:随机需求下的离散网络设计问题建立了随机需求条件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方面:根据随机需求条件,解析地推导了交通网络系统总出行时间预算作为目标函数,并加入了资金投资预算作为约束条件;下层模型方面,通过构建具有次可加性的路径出行时间预算,建立了基于路段的交通网络均衡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CG_MSA算法分别对上下层模型进行求解,并在一个双向ND网络中分析了各类输入参数对充电设施布局优化的影响。
其他文献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通过在基站侧配置大规模的天线阵列来深度挖掘空间维度无线资源,从而显著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通过基于导频信号的信道估计获取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是提升大规模MIMO系统性能的关键,而导频开销会消耗大量的时频资源。因此,如何优化导频分配变得至关
血管钙化是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高血压、终末期肾病等)以及机体衰老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和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要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是血管壁中层的主要构成,其由正常的收缩表型向成骨样或软骨样细胞表型转变是钙化形成的中心环节,并且VSMC表型转化与细胞整体能量状态密切相关。
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著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
随着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移动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乃至国家战略领域都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其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未知的环境中进行精确的定位是保证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以及完成各类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解决在无卫星信号情况下(室内环境为主),移动机器人在复杂未知环境里的自主定位问题为背景,结合视觉、惯性、超宽带传感器之间的互补性,针对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导航系
石墨烯以其单原子层结构及独特的能级,其载流子输运特性受表面化学状态影响,其电导或场效应电导具有强烈的表面吸附分子敏感性,以此原理制成的化学或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低检出限、低成本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以石墨烯/半导体异质结为基础的石墨烯垂直场效应晶体管(Vertical Graphen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VGFET)具有高开关比的特点,其平面结构对局
近年来随着核心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新型传感器价格的下降,以移动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移动机器人是多个交叉学科研究的产物,涉及高精度定位、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等多项机器人技术。其中高精度定位和环境感知是最为基础且重要的环节。然而,现有的移动机器人受应用场景固定、定位稳定性不高、环境交互能力弱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可用性不高、实际经济产出较低。基于上述的需求,本文围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计算电磁学(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CEM)已经发展成为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例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和信号完整性分析(Signal Integrity,SI)、无线设备的比吸收率(S
材料形式的丰富增添了人们对物理世界操纵的自由度。超材料的出现不仅使科学界对电磁参数的认识加深了一个层次,并且由于超材料单元本身具有强大的电谐振和磁谐振,非常便于电磁现象的调控以及装置设备的研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电磁相关领域的发展。超表面是由亚波长尺寸的超材料结构在二维方向上延拓而形成的平面阵列,它在媒质交界面上引入突变的电磁响应,进而对空间波或者表面波灵活调控,由此激发了一系列轻便超薄的电磁波控制
随着城市扩张以及多模式交通网络体系越来越成熟,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中子网络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交通枢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多模式交通枢纽,对于优化存量资源,提升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整体运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较少考虑枢纽在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交通供给特性与换乘行为特性在网络中的影响分别独立开展研究,且在多模式交通网络环境下,考虑多种换乘方式时不同类型
近年来,基于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的可穿戴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已逐步商业化。然而,通过生命体征数据来反映人体健康程度是有限的,因为它不能在分子水平层面提供人体新陈代谢方面的信息。汗液作为人体体液的一种,其成分含有大量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物质,如无机盐、有机小分子、蛋白质、激素等。对汗液中的这些成份进行分析能够获得诸多人体健康信息如饮食状况、压力程度、电解质平衡、水合作用等等。传统的汗液分析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