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朗斯特罗姆,是当代瑞典最著名的诗人,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虽然他的诗歌自1983年就被北岛译介到国内,且诗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国内对他的研究却还很不足。除了一些鉴赏性、记述性的文字外,真正属于学术性的诗歌批评的还不多。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文学何为,诗歌何为,它们能否在大众文化甚嚣尘上之时,有效地在场,是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的。因此,从后现代的视域出发,对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进行细致而全面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的。从现代到后现代语境的嬗变是诗人成长的背景与创作的土壤。因此,笔者对“现代”、“现代性”、“后现代”、“后现代性”等几个术语分别具有的不同的内涵和指向进行了简要地梳理。藉此,可以发现,现代性具有审美的、历史范畴的、系统规划的与人本主义的等四个主要的剖面。而后现代,既是指一种知识状况,也是指一种精神样态。对前者,笔者借助于J.L.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重新进行了阐释;而对后者,笔者继承了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思想,从思维的漂浮感、浅薄微弱的历史感、情感的消逝与技术乌托邦的幻象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而诗人正是面向着后现代的状况在进行卓越的创作。特朗斯特罗姆继承了现代主义的诗歌风格,常常被称为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诗人,因此从现代主义诗歌的演变出发,来分析、概括他的整体诗风,便成为一条有效的路径。藉此,笔者认为,特氏在五个方面发展、超越了以往的现代主义诗歌:藉敞开、增强事物的本质与属性投射情感;多向度探索语言的可能,赋予其多官能的效果;精确、坚实、深邃而精湛的意象锻造与闪现灵韵的意境营构;起伏跌宕的内外节奏与独具匠心的形式;涵蕴深挚而有良知的社会责任感。而为了更好地呈现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独特,笔者选取《果戈理》与《孤独》两首诗进行了细读,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在终极指向上,它们表达着诗人对跌入后现代困境之人的关怀,而不同之处在于,在《果戈理》中,在主体——果戈理——的分裂与弥合中内蕴着一份人性的悲悯;在《孤独》中,诗人对比了主体分别与两个他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藉此对孤独进行了深邃而辩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