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现实中的选择——论田汉的戏曲改革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也是戏曲改革的先驱。“五四”时期,传统戏曲被当作封建余孽受到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新文化激进人士的猛烈抨击。称外来的话剧为“新剧”,传统戏曲为“旧剧”。作为新文化人的田汉对于传统戏曲的缺陷和优长认识独到,认为传统戏曲“有存在之价值,也有改进之必要”。他以革新文化、建设民族新文艺的姿态开始了对“旧剧”的改革。  田汉称“旧剧”为“歌剧”,他对传统戏曲重技巧,不重戏本身,以致以“色艺”取胜的现状非常不满,提倡戏曲要创造“新的意味”。提出要在旧剧的基础上创造中国的“新歌剧”。他的戏曲改革理想是:要使新歌剧“音乐价值更高,思想内容更丰富”,成为能够反映现实人生“愿欲和苦闷”的艺术载体。  田汉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风云激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时代风云的召唤下,田汉思想发生了转变。他选择了让艺术为工农大众呼号、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助力的道路。在创作中力图捕捉时代和民族特征,体现群体意志。他的戏曲改革从纯然追求“新的意味”,到着力表现反抗意志、阶级斗争、民族解放等时代主题,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然而,田汉毕竟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走过来的艺术家,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情感体验、艺术个性又往往驱使着他不可能放弃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独立体验与感受。在艺术创造中,他努力将政治价值选择和个人艺术情感相契合,将政治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契合,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他的戏曲改革成熟之作都表现了这一创作特征。田汉在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现实中的选择、调适,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文献研究、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对田汉戏曲改革与创作做深入分析,力图把握田汉戏曲改革与创作的内质本原及对戏曲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现实风云对田汉戏曲改革及艺术创造的影响,从而为传统戏曲的改革发展和艺术生存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其他文献
王绩一生自负才华出众,少时便胸怀儒家济世救国情怀,希望能在仕途有所作为。但诸多原因使得他的仕途几番坎坷,所以学杂百家的王绩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他的复杂情感也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身陷北平的读书人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进退出处的选择,本文关注的是他们如何调动固有的思想资源与修辞策略来表达个人的心事怀抱,或为自己的选择辩护。“
唐玄奘、宋大峰祖师、明郑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他们的事迹和传说来到了泰国。在这里,一个独特现象是他们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
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唐代,出现了许多的歌妓,这些歌妓活动在历史与文化空间,承载着许多重要信息。与唐歌妓相关的一些初始资料大都零散地收录在当时一些史书、杂传和诗作当中,到了唐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位实力派作家,铁凝辛勤笔耕三十余年,创作了《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玫瑰门》、《对面》、《永远有多远》、《大浴女》、《孕妇和牛》、《麦秸垛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在晚明阶段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人们纷纷以序、跋、笔记、书信等种种评论形式发表对它的评价。可谓赞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除此以外,明崇祯本以
贾平凹文学创作与中国古典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聊斋志异》以及明清白话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等均有密切联系,然而他继续向先秦两汉的《山海经》与《史记》这段“中国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