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6年国务院又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并将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8市纳入该规划。由此,无论是在安徽省域层面还是在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地位都得到极大提升。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历史上就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往来。但相较于苏浙两省城市来说,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还相对较弱,不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为了充分利用长三角中心城市对皖江城市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加快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步伐。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区域现有空间经济联系的特征,综合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相关理论,采用引力模型作为分析基础,结合可达性分析、中心职能强度指数的定量分析,构建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的测量模型,对所研究区域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测算,并结合定性分析和动态分析对比,揭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与结构的主要方向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各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空间经济联系,联系强弱主要体现在相互之间经济联系量的大小。影响空间经济联系量的主要因素有距离、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面积、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及各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等,其中距离的影响最为突出。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大小依次为:南京、上海、杭州;具体到皖江城市带各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又是非均衡的。针对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现状,应该通过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增强产业承接能力;积极参与区域分工,深度融入长三角;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增强皖江城市综合实力,促进经济互补发展等措施来促进皖江城市带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从而进一步密切相互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