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屈原故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他是“正直”、“忠正”的楷模。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忠贞”以殉国的化身。他表现出的精神以及后人对这种精神的诠释,远远超过了其事迹本身的意义。现在很多学者在描述屈原人格形象时,常以《屈原列传》中的故事去解读屈原。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屈原,既缺少同时代的史传资料,又没有同时代人物的评价,因此,他那带有浓厚自我抒情意识的作品,便是对自我人格形象的最早建构。随后,生活在行将崩溃的楚国末年的宋玉,在时代与个人境遇的综合因素下,带着自身遭遇的凄怨之情,在“悯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的创作中,重新构建了屈原独立寒秋,悲愤失意的人格形象。汉人从正史立传、拟骚赋、屈骚评论、贬“宋”论等多方面,对屈原人格形象进行了多方位的构建。实现了屈原人格形象及作品的经典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在汉代基础之上,继续构建着屈原不遇的形象,并以其任诞的行为,构建着屈原狷介的人格。而民间风俗的发展,促进了屈原民间形象的初步构建。由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屈原的人格形象构建不仅完成了由地域到全国的影响,也完成了由雅而俗的构建,饱含了后世诸种重要的屈原人格形象,奠定了屈原人格形象构建的基本方向。本文便是力图梳理出早期屈原人格形象的整体构建过程,以及这样的形象构建对于后期屈原形象变化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我们所推崇的人物及与人物相关的习俗,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它是一个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被修饰和适应时代需要而被构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