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卷风热力学效率初探及其对沙尘气溶胶的贡献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尘气溶胶,即矿物沙尘,是矿物气溶胶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构成成分,主要来源于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严重影响了大气的能见度,恶化空气质量,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危害。然而,沙尘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通过“阳伞效应”、“铁肥效应”以及“冰核效应”将地球圈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人类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直接、间接的辐射效应以及参与云降水过程,成为了全球物质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目前对沙尘气溶胶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沙尘暴等灾害天气起沙过程,不仅‘仅因为其具有远距离传输的特性。然而目前最新的研究指出仅沙尘暴过程是无法解释在非沙尘天气过程中沙漠地区上空的大气沙尘气溶胶含量的变化。因此,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尘卷风热对流运动便可能是在非沙尘天气发生时沙漠上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一些研究用太阳辐射的变化来替代尘卷风热对流,采用间接的方法去反映尘卷风对沙尘气溶胶的贡献,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由于尘卷风观测上的困难,本文通过研究尘卷风的热动力学理论—热力学效率,建立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尘卷风和沙尘暴的年均沙尘气溶胶贡献量,从数量关系上直接进行比较,有可能使我们对沙漠地区大气沙尘气溶胶的来源及含量变化有更新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地区有关对流边界层和地表温度的野外试验观测数据,计算了两地尘卷风的热力学效率,同时结合了两地的太阳辐射强度,从热动力学方面探讨了中国西北方大气沙尘气溶胶的来源,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沙漠戈壁地区晴日静风条件下,尘卷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该地区的沙尘气溶胶可能主要来源于由热对流引发的尘卷风的贡献。(2)尘卷风的热力学效率与尘卷风发生的日、月时间变化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关系,表明计算的尘卷风热力学效率可大体反映自然界中尘卷风发生的变化特征。(3)尘卷风对沙尘气溶胶的贡献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节次之,秋季和冬季都较小,且沙漠地区大于戈壁地区。(4)热力学效率、尘卷风起沙量和非沙尘天气时大气沙尘气溶胶指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尘卷风较沙尘暴过程更能够反映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变化特征。(5)通过对中国沙漠和戈壁地区沙尘暴和尘卷风年起沙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尘卷风对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年贡献与沙尘暴天气过程相当或更加重要。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30站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逐日资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对近30年(1979—2008年)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降水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该地区典型旱涝年夏季降水的低频特
本文采用1982-2008年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的热带气旋料,首先对6-8月经过东海黑潮海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随后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黑潮暖舌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及其机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统计分析表明,27年间6-8月经过东海黑潮暖舌区的个例共有30个,其中27个个例出现增强趋势,占全部经过暖舌热带气旋个数的90%。6、7月份加强热带气旋的路径走势在黑潮附近基本为东北-西南
利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的微波成像仪(TMI)观测到的亮温资料,对2007—2009年的亮温资料信息进行提取,计算了9个通道(10、19、37和85GHz的水平、垂直极化通道及21GHz的垂直极化通道)的亮温和极化修正温度(PCT)在不同范围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区域阈值与TC近中心最大风速之间的关系。利用逐步回归方法,采用参数对热带气旋强度进行拟合,并采用2010年的独立样本进行了
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的活动强度和影响范围十分显著,改变了城市地区的下垫面特征,原有植物覆盖的自然下垫面被坚硬密实、干燥不透水的建筑材料代替。城市下垫面的独特性质作用于局地的天气、气候,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江苏省会城市的南京,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城市建筑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其下垫面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1年7月23日13:30左右,在南京主城区
利用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9年和2010年涡动相关观测资料和梯度观测资料,对草原下垫面涡动相关数据进行了前期处理和质量控制,并用涡动相关法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的结果为参考,对比了模式中常用的几种通量参数化方案,并分析了总体输送系数和空气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地形变化会影响涡动相关观测系统的测量精度,采用二次坐标旋转进行修正;冬季仪器结冰、降雪、风沙会影响仪器的
观测环境对气象要素的准确观测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水体、建筑物等特殊下垫面是影响气象要素准确观测的重要因素,研究其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对气象要素的准确观测意义重大。首先应用WRF中尺度模式,通过对四季晴天小风、阴天大风背景天气下有无水体算例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了浙江青山湖水体(6.5kmm2)对周边气象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模拟区域内12个气象观测站点2m气温模拟和实测结果对比的RMSD均值为2
不同区域的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不同的。本文利用中国605个台站1957-2009年冬季(11月一次年2月)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欧洲中心(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NCEP-DOE再分析资料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AR4)提供的7个气候模式资料,通过定义冬季极端冷事件的指标:极端冷事件频率(coldwave frequency
利用1979—2011年NCEP/NCAR、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为IPCC AR5(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准备的模式集合资料,对北半球大洋与大陆区域大气质量重新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评估CMIP5(第五阶段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模式对北半球地表气压模拟的能力。NCEP/NCAR、ERA-40再分析资料研究表明:随着季节更替,北半球大气质量存在显著的海陆间迁移。在7月份
本文对苏南五市区雷暴气候特征,包括苏南五市区雷电活动的年际变化、平均雷暴日月分布特征以及雷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2012年7月3日江苏省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形势分析,结合雷暴天气过程的云团演变特征,分析各对流参数在相应区域表现特征。根据雷暴形成所需要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条件、温度条件等重要因素,并结合业务工作中实际经验,选取了对于雷暴活动指示作用明确的12个参数:对流
中尺度系统时空尺度小、气象要素梯度大,造成的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其精确预报意义重大,目前主要采用集合预报方法。由于我国中尺度集合预报起步较晚,至今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初始误差的分布认识并未成熟,扰动方案仍需完善;多数学者均针对某一种方案展开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各方案优缺点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配合等。本文运用WRF模式,针对飑线这类系统,首先分析误差演变特征,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