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awudai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的活动强度和影响范围十分显著,改变了城市地区的下垫面特征,原有植物覆盖的自然下垫面被坚硬密实、干燥不透水的建筑材料代替。城市下垫面的独特性质作用于局地的天气、气候,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江苏省会城市的南京,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城市建筑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其下垫面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1年7月23日13:30左右,在南京主城区上空发生一次雷暴过程,其发生发展突然、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局地,同时带来较大强度降水。本文选取该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采用Noah陆面模式,使用NCEP FNL1°×1°每日4次的全球分析场资料作为初始场及南京自动站观测数据等,对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及城市冠层参数化对雷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首先设计三组试验:利用MODIS30"下垫面格点数据的CNTL控制实验,以及两组敏感性试验:(1)将城市变为农田的CROP试验;(2)将农田变为城市的URBAN试验。通过将数值试验的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得到结论:雷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该地区城市下垫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南京城区上空的局地雷暴发生前期,其热岛效应明显。其次,区别于草木植被,城市覆盖的下垫面具有独特的热力性质。以城市为主的下垫面扩张后,与大气的直接热交换增强,地表温度提升,城市上空的感热通量较高,加强了城区的辐合上升,结合城郊下垫面热力差异造成的城市热岛环流,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抬升作用。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其上空边界层高度相应提升,垂直混合运动加强,有助于城区上空对流云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城市下垫面也使低层大气的扰动位温增强,为雷暴提供了不稳定的层结条件。最后,城市地表具有较大的粗糙度,当城市扩张后,在其迎风一侧出现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水汽垂直输送增强,使雷暴产生的降水在城市迎风区域增多,且强度较大。其次,根据前文工作的基础,在WRF模式中分别采用城市冠层模式UCM(UCM试验),BULK城市参数化方案(BULK试验),详细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对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这次雷暴过程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与观测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案在模拟近地面气象要素、热通量、边界层高度、湍流动能、对流有效位能、温度层结上的差异,得出结论:首先,此次雷暴过程对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较为敏感,两组试验所模拟的近地面2m温度、10m风速的变化趋势与实际观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方案对雷暴的降水强度及落区有较大的影响,UCM模拟的降水与实况更为接近。在感热变化上,UCM试验能够较好的反映城市夜间感热加热的特点。在潜热变化上,由于BULK方案不能体现城市下垫面的非均一性,其模拟的潜热释放较小。此外,UCM模式较为合理的体现了城市的建筑物分布与几何效应,并且能够展现城市下垫面较大的粗糙度,因此UCM试验模拟雷暴发生前期的城区边界层高度、湍流动能以及降水过程初期对流有效位能强度低于BULK试验,从而能够较为贴切的反映出雷暴过程。
其他文献
环境场引导气流、台风非对称结构和非对称对流系统被认为是影响热带气旋(TC)的三个基本因子。以往TC路径动力学的研究一般均分析三个因子之中某个因子的作用,属于单因子的工作框架。近来,Elsberry指出了单因子工作框架的局限。第一,单因子并不是固定的影响源,他们对路径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需要分析每个因子的时变特征和三个因子的共同作用。第二,TC路径预报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非线性问题处理起来较为复杂
泛函微分方程主要用于描述带有时滞现象的数学模型,带有周期时滞的泛函微分方程周期解问题是当今泛函微分方程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动力系统等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带有周期时滞的泛函微分方程周期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Mawhin重合度拓展定理研究了三类时滞微分方程的周期解的存在性,给出了方程周期解存在的充分性条件,在周期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台风(TC)的温带变性过程(ET)对TC和其将要移入的中纬度环流的相互作用非常敏感,TC的强度和位置的小的变化就会导致中纬度下游环流的较大的改变,随之也会影响TC到达中纬度之后的路径。为研究TC在中高纬度的移动路径的数值预报误差来源,本文选取三个台风个例,采用WRF模式分别以多个相邻时次的再分析资料场为初始场进行多次数值模拟。结果表明,TC与上游槽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的预报误差与TC转向后的路径预报
对2007—2010年暖季(6—9月)发生在江淮流域的19个无层状云(NS型)线状对流系统个例进行环流背景和地面形势分析。根据这些个例发生环境的整层可降水量,分成干环境(<50mm)和湿环境(≥50mm)条件下的个例。干环境下个例(5个)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槽后型和高压后部型,湿环境下(14个)的天气形势可分为槽前型、高压后部型和槽后型。干环境下以槽后型为主,对流系统多发生在干暖区,湿度较小,发展剧
雷电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强放电现象,其产生的强电磁辐射能够耦合到电力架空线或者埋地电缆中,对电力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雷电水平电场是研究雷电感应过电压的关键参数,不过由于雷电水平电场的实际测量难度较大,因此就需要利用精度好、效率高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数值计算。本文对目前实际中计算雷电水平电场最常用到的频域和时域C-R算法以及基于Sommerfeld型积分的水平电场求解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研究,给出了这些算
本文运用实测降水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以及WRF数值模拟精细化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年的江淮区域暴雨日数,并进行了暴雨背景形势分类分型。对具有西风槽与热带气旋配置类型的暴雨重点分析,以2011年江淮两次典型过程进行研究,其中“0625”暴雨中西风槽与热带气旋位置接近,而“0718”暴雨中热带气旋与西风槽相距相对较远。对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关键系统温压场正斜压性质、背景大气流场正斜压分量、以及暴雨区湿动力正
本研究首先较为全面的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热带气旋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了热带气旋的结构、路径、强度以及其环流内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进展概况。2010年超强台风“鲇鱼”在进入南海以后先后发生了一次路径和强度的明显突变过程,而当年的前期预报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通过分析卫星资料,可以看到台风“鲇鱼”移入南海海域后其东南侧长时间存在一个强度较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这个发生在台风环流内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与台风母
根据中国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30站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逐日资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对近30年(1979—2008年)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降水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该地区典型旱涝年夏季降水的低频特
本文采用1982-2008年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的热带气旋料,首先对6-8月经过东海黑潮海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随后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黑潮暖舌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及其机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统计分析表明,27年间6-8月经过东海黑潮暖舌区的个例共有30个,其中27个个例出现增强趋势,占全部经过暖舌热带气旋个数的90%。6、7月份加强热带气旋的路径走势在黑潮附近基本为东北-西南
利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的微波成像仪(TMI)观测到的亮温资料,对2007—2009年的亮温资料信息进行提取,计算了9个通道(10、19、37和85GHz的水平、垂直极化通道及21GHz的垂直极化通道)的亮温和极化修正温度(PCT)在不同范围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区域阈值与TC近中心最大风速之间的关系。利用逐步回归方法,采用参数对热带气旋强度进行拟合,并采用2010年的独立样本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