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马克斯·苏萨克出生于澳大利亚的悉尼。他的父母分别为奥地利及德国后裔。他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目前已出版《输家》、《得到那女孩》、《与鲁本·乌尔夫战斗》、《报信者》等作品。从童年时期开始,苏萨克就热爱写作。他说自己的脑海里永远有好几个故事在打转。大学毕业后,他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但后来决定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写作中。目前马克斯·苏萨克除了写作之外,另经营写作工作坊,并应邀赴各地演讲。《偷书贼》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时父母讲述的情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斯·苏萨克的父母年纪都很小,他们曾经亲眼目睹盟军轰炸汉堡之后的惨状,也看过可怜的犹太人被纳粹押解着,被迫前往死亡集中营的悲剧。苏萨克说,他一直把父母讲述的故事记在心中,也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把这些故事写成书。这就是《偷书贼》一书的由来。《偷书贼》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一个特殊的叙述者死神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女孩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会喊累也会抱怨的死神,一改以往残酷、无情、黑暗的形象,相反以冷静、理智、幽默却又温暖的口吻讲述偷书女孩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已经从叙事视角、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悖论等角度研究这部小说,以及行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写作手法如闪回,倒叙,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分析这部小说。作者运用死神这个叙事者不断穿梭时空,在故事现场和当代读者面前叙述故事的发展,人物的结局。然而贯穿小说始终的成长主题应该给予重视。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组成。主要内容如下:引言,这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作者马克斯·苏萨克的生平及其取得的成就,以及《偷书贼》的主要内容: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不幸的是,6岁的弟弟死在了路途中,被埋在火车铁轨旁。在弟弟的坟墓旁边,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通过文字莉赛尔帮助着身边的人。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理论框架,首先给出成长小说的定义和特点。然后介绍成长小说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最后分析《偷书贼》的主题。第二章概括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包括亲情的缺失,人生的苦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章分析成长引路人对主人公成长的意义包括:毅力的培养和勇气的获得。第四章写的是特殊的视角揭示成长,包括死神的视角和象征性的颜色变化。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本论文深入解析《偷书贼》的成长主题,并总结本文的社会意义。这使得广大读者对作品的成长主题,不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外,莉赛尔的成长经历对正在经历困惑的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成长小说这一理论分析《偷书贼》的成长主题。本文意义在于丰富对此部小说的研究,从而拓宽成长主题小说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