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对隐喻展开了跨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系统研究。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看待事物、感知现实的方法,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隐喻能使正确理解抽象概念域,能使我们的知识扩展到新领域,因此,隐喻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而中国文化是充满了“象”、“喻”的文化,具有浓重的诗性特征。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具开放性、丰富性、广阔性及启发性,语文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一味地强调精确化、形式化,运用与培养方式也不能侧重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隐喻思维的培养为语文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在语文学习中养成隐喻性思维,可以在相似性感悟中体会看问题的全新角度,在运用隐喻性思维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发现问题的途径,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语文学习。隐喻能力应该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其分三个章节。第一章,梳理隐喻研究历史,分析隐喻概念的界定并讨论其运行机制;第二章,首先详细分析隐喻的教育功能,再分别从语文课程论基础、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三个方面详细阐述隐喻的语文教育功能;第三章,探讨语文教育中隐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具备对隐喻高度的敏锐感和深度的挖掘力,刷新学生的隐喻观,让学生从本质上区别隐喻与明喻,理解隐喻的语篇功能,会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文本,最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隐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