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关于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研究已被广泛认可。它们包括导管内乳头状胆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多种组织学亚型及特殊的免疫组化标记,并与临床病理特点密切相关。虽然胆囊中也存在类似生长方式的肿瘤,包括乳头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癌,但关于它们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因此,我们进行本研究来探索胆囊乳头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癌是否可作为同一疾病(胆囊囊内乳头状肿瘤,IPNG)的不同病理阶段,以及来源于胆囊和胆管的乳头状肿瘤是否具有相似的分子表型。方法:选取自2003年1月到2014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97例胆囊腺癌(未特指)、22例胆囊乳头状腺癌、10例胆囊乳头状腺瘤和303例胆管腺癌(未特指)、32例IPNB。搜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将乳头状肿瘤重新确定诊断及病理级别。根据HE染色中细胞的不同形态划分组织学亚型。进行MUC1、MUC2、MUC5AC、MUC6、CK7、CK20和CDX2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2例IPNG和32例IPNB分别包括15例IPNG-1和10例IPNB-1(低-高级别异型增生),17例IPNG-2和22例IPNB-2(浸润性癌)。17例IPNG-2的预后明显优于97例胆囊腺癌。IPNG-1与IPNG-2都有多种组织学亚型和不同程度的各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IPNG-1较IPNG-2发病年龄早而肿瘤小,且CK20的表达明显低于IPNG-2。22例IPNB-2的预后也明显优于303例胆管腺癌。IPNB-1和IPNB-2的临床病理特点十分相似,而IPNB-2比IPNB-1具有更多的肠型病例及更高的MUC2、MUC5AC、CK20和CDX2的表达。对IPNG和IPNB进行整体比较时,我们发现二者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IPNG和IPNB中分别有88.9%和92.0%的病例MUC1阳性,同时分别有96.3%和92.0%的病例CK7阳性。IPNG和IPNB中浸润性癌及组织学上胰胆管型和肠型所占比例一致。1PNG和IPNB中CDX2和MUC2在肠型中的阳性比例均显著高于其它亚型,而且CDX2的表达均和MUC2和CK20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IPNG病例不伴肉眼可见黏液,而IPNB中有25%的病例伴有肉眼可见的黏液分泌。IPNG中病理级别和CK20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而IPNB中病理级别与MUC2和CDX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也与组织学亚型有关,90.9%的肠型IPNB伴有浸润性癌。多因素分析显示IPNG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切缘阳性和淋巴结转移,而IPNB的预后因素则为伴有浸润性癌。结论:胆囊乳头状腺瘤和腺癌可以作为胆囊囊内乳头状肿瘤的不同病理阶段。虽然在某些临床病理特点如黏液分泌方面存在差异,但其组织学亚型和免疫组化分子表型与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高度相似。二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保留了胰胆管分化的表型(MUC1/CK7),部分病例同时获得了小肠分化的表型(CDX2/MUC2/CK20),而参与小肠化生的某些内在机制改变可能与这些肿瘤的进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