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内容、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研究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新视角,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渊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在十七大以来党的理论指导下,总结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继承和发展的途径、方式、意义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精神实质,为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在碰撞和超越中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性格、变通思想和兼容并包主张构成邓小平理论最深厚的基础;邓小平理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风格和气派;邓小平三起三落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来论述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是邓小平理论的人民观与传统民本思想,梳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精华,从思维起点、基本原则和基本主张三个方面论述邓小平理论人民观的丰富内涵,并且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决策人民性”和“实践人民性”二者统一的角度探讨邓小平理论人民观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邓小平理论的小康思想与传统小康思想,在概括传统小康思想精髓的同时,分别从三个方面叙述邓小平小康思想的丰富内涵,通过对比来论证邓小平理论小康思想对传统小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邓小平理论的共同富裕思想与传统富民思想,主要从理论意义、目标和实现途径三方面来总结中国传统富民思想的精髓以及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从富民的意义、富民的目标和富民的实现途径这三点入手,论证了邓小平理论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传统富民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最后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国两制思想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第三,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对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精神实质和现代意义,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构想。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在借鉴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其他文献
进入世界500强是中国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目标。该文在对世界500强进行例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给出了世界500强的特征,尤其是对其高成长性与起码规模、全球领导地位、拥有战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可以突破难点知识,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建构实验装置模型、细胞图像模型、曲线模型,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规
<正>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从未间断过;人类对实现幸福的思考与探究亦是如此。从早期的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到现实中的教育工作者内尔·诺丁斯无不在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教
龋齿的发展是伴随着脱矿和动态过程的再矿化重复,在早期龋齿形成的过程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目前针对早期龋齿的治疗由过去的备洞充填向不备洞保守的治疗方式转变。其中氟化
<正>1问题提出2014年9月,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基地"启动暨建设工作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笔者有幸参会.会上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围绕高中数
城市公园及城郊公园的节点设计是个模糊的内容,我国各城市及城郊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原有景物资源的破坏。如何保护城市不多的资源,在节点的尺度上来达到吸引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只是一种机械重复工作的简单劳动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内涵。所谓工匠精神,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
近年来,各纺织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此,我们将有代表性的集群进行集中展示,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思路。每一个特色集群都应该发
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突出高校办学特色;重视人文精神内涵研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铸建;融合本土人文精神内涵,注重教育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以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
分析次生林群落中12个树种的空间格局,阐述树木种群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多数环境因子和树种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即存在空间聚集性结构;2)空间